□李金珂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把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为此,必须锚定法治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法治建设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这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2025年,信阳市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在立法、执法与司法工作方面不断发力。信阳市紧扣改革发展、民生改善等需要,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领域推进地方立法,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理顺法治政府建设体制机制,切实履行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职责,完善审查制度机制,研究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条例,促进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扎实推进公正司法,进一步优化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构建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和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
法治建设需要深入实践、扎根人民。近年来,信阳市法学会按照河南省法学会要求,扎实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新路子,发挥基层服务站点的优势,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平安信阳、法治信阳建设。基层服务站点是法学会服务法治实践的重要平台。信阳市各县区法学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聚力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合力奏响法治和谐乐章。
法治建设对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处理安全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法治建设对促进社会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加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推动了发展,但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因此,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法治监督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社会,以法治建设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化解经济领域的重大安全风险,在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2025年2月8日上午,信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市长陈志伟代表信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绿色发展,防范重大风险,筑牢安全底线。”为此,信阳市委政法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紧扣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推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全市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紧密锚定法治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不仅是建设高水平法治信阳的重要要求,而且是促进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