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王佈亭:铁马冰河医者路 战地杏林两昆仑


人物名片

王佈亭:党龄79年。1930年2月出生,河北省大名县人,1945年3月参加革命,曾在信阳市人民医院、信阳市卫生局、信阳市商业诊就站、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993年离休。

□本报记者 时秀敏 刘方

谷雨前的信阳飘着茶香,浉河畔的杨柳舞姿轻扬。穿过市中心城区太平缸胡同的烟火市声,记者走进胜利南路的一个老旧小区,寻访95岁的老党员王佈亭。

午后,伴着暖阳,王佈亭拄拐沿街散步,数着他每天1200步的“长征”。“外面世界这么好,多看看。”这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着79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容谦逊,温和朴素。

记者跟着老人蹒跚的脚步走向三楼。楼道里,斑驳的楼梯扶手刻满了岁月沟壑,正如老人掌心纵横的纹路:一道纹是1945年少年离家的决绝;一道纹是淮河冰水中紧攥的绷带;最深的那道,是79年前战地攥拳宣誓时烙下的印记……

烽火少年志:家国情深,跟党寻光

1930年2月,王佈亭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儿时的他很好学,“我父亲懂点文化,我总是缠着他教我《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后来还上过3年学。”书香的熏陶,成为那个饥寒交迫年代里难忘的暖意。

命运骤变始于一场大旱。1942年,连年颗粒无收的田地上空盘旋着乌鸦,日寇的铁蹄踏破村庄。父亲因交不出“征粮”被押进炮楼,堂哥因民兵队长身份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刺刀捅穿胸膛。“我父亲和3个伯父都是饿死的……”王佈亭老人声音哽咽,眼中泛起泪花。

国难家恨,少年壮志未酬。要活路,更要出路。当时,王佈亭的三哥在山东解放区三分区医院工作。“表哥告诉我,我这个三哥在部队有出息,可以跟着他。”(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一日入党 终生追随

□刘方

熬过咬紧牙关的苦难,闯过炮火连天的前线,历经生死患难的考验,近百年的岁月沉淀,唯有初心,历久弥坚。

父亲、堂哥、三哥,在王佈亭的生命里,他们是榜样、是灯塔、是坐标,激励着他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那份忠诚和炽热早已融入了血脉、刻入了灵魂,生生不息。

老人听力不佳,但思维敏捷,每天坚持收看新闻,从屏幕上滚动的字幕中获取热点新闻。采访间隙,他不时和我们讨论起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局势,那专注认真的样子,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干啥都不掉队的小战士。

有些人的生命如同手术刀,在时代的肌体上刻下最深的忠诚;有些人的信仰如同新生的细胞,在岁月的创伤中生长出永恒的希望……能与这样一位年近百岁的革命前辈面对面交流,聆听他的教诲,我辈何其有幸!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