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文/图
教育是师生共同的双向奔赴,也是一场润泽心灵的修行。她以无声的坚守,在繁花知晓处,于清风传颂间,谱写成长的乐章。作为信阳市羊山中学八年级(15)班的班主任,董妞将此作为自己的执教信条。董妞,中小学一级教师、羊山新区优秀教师、羊山新区文明教师、信阳市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多年来,她每天像学生一样早早到校,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孩子们总能在不经意间见到她的身影,恰是她对班级和学生的默默坚守。
从“低声细语”到“书声琅琅”
刚接手班级时,每天的课前读书总让董妞头疼:学生们捧着书本,声音如蚊蝇般细弱,懒散而毫无精气神。她站在教室门口,听着隔壁班洪亮的诵读声,再看看自己班有气无力的模样,不禁暗自焦急。起初她反复强调“要大声、有激情”,甚至亲自示范,但效果甚微——她在时学生勉强提高音量,一转身便故态复萌。显然,单纯监督无法真正调动积极性。
董妞决定转变思路,让学生自主管理。她召集课代表与值日班长,轮流组织课前朗读,领读的同时记录表现优异者,并在班级群表扬加分。这一调整迅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为获得认可,活跃者率先响应,次日更多人跟进,第三天全班诵读声整齐响亮。走廊上,她们的读书声甚至盖过其他班级,赢得老师们的交口称赞:“这班真有气势!”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热情延续到了每周升旗仪式的经典诵读环节。因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班级多次被学校表扬,学生们的自豪感转化为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这件事让董妞深刻领悟:学生并非缺乏潜力,而是需要引导与激发。当教师将主动权交还学生,他们便能迸发惊人能量。教育无需疾言厉色,只需巧妙推动——正如那响彻校园的书声,源于内心的热情与自信。
小组合作打破英语课堂沉默
八年级英语难度陡增,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逐渐丧失信心,甚至畏惧开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董妞尝试在课堂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确保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重拾学习英语的兴趣。她试图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由1名英语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课堂上,她让组长带领组员练习对话或朗读句子,组长先示范,其他组员依次跟读。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得到更多练习机会,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同时,每个学生说完后,还要动手把句子写一遍,既锻炼口语,又巩固书写能力。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董妞会给足学生们的练习时间,并在小组间巡视,及时提供帮助。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她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无论基础如何,只要愿意开口说,就能得到认可。特别是那些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只要能大声说出来,哪怕发音不够标准,她也会给予加分鼓励。渐渐地,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成绩好的学生积极表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会敢于尝试,不再害怕犯错。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许多原本沉默的学生开始主动参与,甚至课后还会主动请教组长或老师。看到学生的进步,董妞更加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上好体育课让学生们活跃起来
新生入学伊始,董妞发现,班级里的孩子们有一种让人费解的表现,就是在体育课上常常懒散懈怠,三五成群地聊天、打闹,没有那种应有的团结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董妞决定调整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首先,董妞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分配不同的管理任务:有的人负责篮球器材的收发,有的人协助老师组织课前跑步,还有的人负责记录课堂表现。董妞还将全班同学按照小组分队,每个分队各选出1名队长,全权负责监督队员的纪律和活动参与度。这样一来,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成了课堂的“管理者”,积极性明显提高。
此外,董妞还特别安排了两名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教练”,带领大家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篮球和跳远等姿势。在体育课堂上,“小教练”不仅示范标准动作,还会耐心指导动作不标准的同学,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练习。
每节课后,董妞还安排专人汇总课堂情况,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比如“今天大家都认真练习,听从班委安排”“今天女生练习最认真”等。通过适时点评和及时奖惩,学生们既感受到被认可,也清楚哪里需要改进。渐渐地,课堂纪律越来越好,冲突减少了,锻炼效率也提升了。
“人人有事做,课课有反馈,时时有回应,天天在改变”——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八年级(15)班的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会了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真正让体育课“活”了起来,并带动着文化成绩的提升……
“教育是爱与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愿化身一名耐心和勤奋的园丁,精心呵护每一朵鲜花和幼苗健康茁壮成长,助力每一个学生能成长成为参大树,绽放出应有的炫丽和光彩,而这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荣耀!”回望投身教育工作的路,董妞感慨良多,目光笃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