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大视窗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


□杨豪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和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深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确保在监督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够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用好民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谱写新篇,才能更好发挥人大监督作用,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确定监督议题要倾听民声,坚持以民为本。确定监督议题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头道程序”。“确定什么”“怎么确定”,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对人民是否负责的态度问题,甚至可以说,监督议题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直接影响监督工作的成效,影响人民群众对监督工作的认可。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在确定监督议题时,就要防止闭门造车、不接地气、随意确定,必须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确定监督议题的出发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具体地讲,要从“一府一委两院”征集监督议题,通过人大各专委召开对口联系部门工作座谈会,围绕重点工作、重大民生事项,深入沟通交流,筛选监督议题。要结合每次人代会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筛选监督议题。要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报纸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还要通过组成调研组,走访基层、走访人大代表、走访专家、走访人民群众等方式深入实际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经主任会认真研究确定。这样,才能将人民群众操心、烦心、揪心的事列入监督议题,才能使确定的监督议题围绕大局、贴近民生、突出重点,聚焦中心工作、符合人民意愿,增强科学性、针对性。

实施监督工作要善用民力,强化监督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要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人大行使监督权的过程,就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人民参与的监督最有力量。所以,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开门进行,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实践的积极性,善于把人民群众监督切实融入人大监督工作之中,协同发力。更何况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执行得如何?“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往往百姓心里最清楚,他们也最有发言权。开门监督、汇集民智,将会使人大监督更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增强实效。概括地说,要邀请适当数量的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参与人大工作调研、执法检查,充分倾听、及时吸纳他们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真知灼见,问计于民。要建立和完善公民旁听人代会、常委会会议、法庭审理等制度,依托站点视频会议系统,邀请群众代表在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旁听会议和审理,及时有效扩大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直接监督。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广泛迅速收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建议,及时梳理汇总吸纳,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实现对“一府一委两院”的高效精准监督。

检验监督效果要重看民意,确保监督实效。人大监督的目的,是促进和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最终保证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人大监督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衡量监督成效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让人大代表、人民群众谈感受、去评价。要及时反馈国家机关对监督工作的整改情况,能公开的要及时向公众公开,并利用问卷调查、电话随机抽样问答等方式,了解群众的真实评价。对专业性强的工作,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用更加客观、中立的视角,用定量分析、数据评判等手段,衡量国家机关对监督工作的整改效果。要开展现场满意度测评,以常委会组成人员为主,邀请适当数量的人大代表参与,并构建科学的“测评+问责”监督结果评价机制,全面衡量监督效果、提升监督质量。对一次监督效果不太好、群众不太满意的,要通过“监督——落实——评价——再监督——再落实——再评价”,形成闭环效应,增强监督的韧度和力度,直至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