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凌云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的‘茶教授’来我们村啦!”3月18日一早,浉河区浉河港镇夏家冲村热闹起来了,茶农们兴奋不已,相互告知。
村民口中的“茶教授”,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评茶员)工作室领办人、大别山实验室副主任、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郭桂义。多年来,郭桂义所获殊荣、所任职务很多,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头衔”仍是“全国人大代表”。
参加全国人代会后,郭桂义便即刻从京返信。连日来,茶园里、校园中、机关的课堂上……“茶教授”的身影穿梭忙碌,用心用情,为老区干部群众传递“春天好声音”。
“做农民的好朋友”
“多年来,我最喜欢的就是到农民身边去调研、去学习,听他们分享经验,和他们交朋友……”郭桂义告诉记者。
“回来这段时间,我的精力都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上,去学校、去机关、去田间……当下正值茶树管理的关键时刻,我去浉河区浉河港镇夏家冲村、白龙潭村宣讲,同时,为茶农们做些茶园管理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这也是落实全国两会‘做强特色产业’精神的需要。”郭桂义笑着说。
种了一辈子茶的老茶农叶茂初表示:“郭教授在课堂上说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茶叶就是咱村的土特产,做好这篇文章,不仅需要经验、力气,还需要科技和文化,我们听了很受启发。像现在很受年轻人欢迎的茶啤酒、茶饮料、茶冰淇凌等,就是俺村以后努力的方向。”
在两村的村部会议室,郭桂义耐心地通过文、图、视频等方式传播全国两会精神和茶叶知识,同时融入案例和故事等,让宣讲通俗易懂,精彩的阐释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走出课堂、走进茶山,郭桂义还给茶农讲解茶园管理、春茶采摘等知识。茶农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现场与“茶教授”讨论,气氛热烈,获益良多。
其实,早在参加全国两会前,爱和农民交朋友的“茶教授”就已经深入信阳毛尖核心产区“五云两潭一寨”中的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浉河港镇黑龙潭村等地,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的身份,开始了为期数天的摸底调研。
从黑龙潭茶叶发展历史,到车云山村茶文化历史;从炒茶车间的技术指导,再到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方法……郭桂义的会前调研走进了茶山,也走进了民心。
“在我们茶农的眼里,郭教授不仅是人大代表、茶叶专家,而且是我们的好朋友。”茶农余海群感慨。
接地气的调研,不仅让茶农、茶企增长了春茶生产关键期的技术知识,还把大伙儿的心声带进了全国两会现场——他提出的“关于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建议”“面向全国涉农高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对涉农专业实行公费定向培养政策”“茶叶(初)加工用电明确为农业用电”等建议,致力于解决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卡脖子”问题,让农民朋友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大代表为人民”那春风拂面般的温情。
“做教育的先行者”
“听了郭教授的宣讲,师生们倍感振奋。大家跟着郭教授去了解、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激发了团结奋斗的精气神,推动了将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做好学院、学校中心工作的实际行动!”日前,信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彦伟告诉记者。
3月17日下午,郭桂义走进信阳师范大学,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在该校外国语学院的“五育大讲堂”,他详细介绍大会概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
课堂上,郭桂义以亲历感受传递了媒体聚焦河南代表委员风采时的精彩故事,结合自身履职,鼓励青年大学生“珍惜大学时光,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学院学生王黎彩表示:“郭教授的报告很有指导意义。我们青年学子要关注国家大势,致力于学有所为,让国家关于人才、教育、科技的战略部署为我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导航’和‘指南针’!”
无独有偶。3月19日,郭桂义受邀在信阳农林学院宣讲。他结合近40年的茶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把全国两会精神像一粒粒种子一样,撒播到学校干部、老区学子的心田,引导他们善学笃行。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人大代表,郭桂义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本职本分。在履职中,他常把目光聚焦在教育改革和老区振兴的结合处,提出了很多培养人才、培育产业的好建议、好议案。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郭桂义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增加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容。后来这个建议被采纳,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做改革的生力军”
“郭教授对信阳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以及他投入在老区振兴、深化改革中的那份热忱,令我很受触动。”3月17日上午,听完郭桂义走进机关讲堂的现场宣讲,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杨胜伟由衷地说,“作为人大战线上的一名干部,我对做好人大工作、服务改革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更加坚定的信心!”
念兹在兹,躬而行之。数十年来,郭桂义深耕茶学教研,从讲台到田间,从基层到机关,在积极践履代表职责中,“茶教授”的“学生”遍布豫南大地。
砥砺奋进不停步,发挥作用关键处。2024年,郭桂义主持的教学成果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茶学专业(应用型)虚拟教研室在2024年省级虚拟教研室结项验收中获评“优秀”。此外,他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与示范”子课题。这些年,作为人大代表,他总是不断忙碌在深入茶区的技术培训指导中,或是各类茶叶评选、茶事推介活动中,用个人所学,为茶农增收、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尽力助力。
2024年11月26日,郭桂义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务院研究室组织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并提出了“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把茶文化传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等多条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积极回应。
今年1月23日,由郭桂义主持起草制定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实施。该标准首次对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独有的“生锅”“熟锅”“茶把子”“裹条”“扇条”等进行了定义。今年全国人代会上,他重点关注了“出台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用实际行动为老区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的数量、质量,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必须重视乡村振兴人才供不足需、涉农毕业生招不来、下不去的问题。”“茶教授”的担忧,并不是拍脑袋得来的。
根据郭桂义多年来的深入调研,农业领域不仅存在涉农高校长期难以吸引优质生源,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同时,叠加农业产业比较优势低,农村条件有限,“三农”工作队伍面临事务杂、压力大、上升通道不畅等现实问题……这些导致农村难以吸引涉农专业人才长期发展和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乡村振兴队伍储备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期盼我的建议能得到重视和落实,为助力老区改革创新储备生力军。”3月18日,结束在信阳市茶文化协会的宣讲,郭桂义真诚呼吁。
不忘初心,始终如一。不止眼前,“茶教授”为民发声、躬身一线的履职路,何尝不是一条更长、更有力的“宣讲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