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薛进礼:党龄76年。1929年5月出生,河南滑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历任司号员、号目、司号长。曾担任信阳地区粮食局基建物资处主任。1990年9月离休。
□本报记者 邹乐
“嘀嘀嗒,嘀嘀嘀……”阳春三月,在羊山新区政和花园D区一栋居民楼里,95岁高龄的薛进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他最熟悉的曲调。老人微笑着说,虽然多年没有再吹响冲锋号了,但这段旋律是他心中最难忘、最激昂的乐章。
12岁的抉择:青春在号声中启航
1929年5月,薛进礼出生于河南滑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动荡的时局、战争的阴霾,让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12岁那年,是薛进礼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滑县地方部队招兵,年纪尚小的薛进礼毅然报名,他心里知道“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跟着光明走”。
进入部队后,薛进礼被分配学习司号,这让从没接触过乐器的他犯了难。“刚拿起号,无论如何就是吹不响,但我没退缩,一边向司号长和老号兵请教,一边勤学苦练。”老人回忆说,“不管严寒酷暑,别人休息时,我都在树林里练,甚至晚上睡觉说梦话都在背号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薛进礼就能熟练吹奏全部80多种指挥号音。从那时起,他的青春便与号声紧紧相连。在号声中,他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也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使命。
1944年2月,薛进礼加入晋冀鲁豫边区第九分区新四路部队,跟随刘珂团长,历任司号员、号目、司号长。在部队里,他的号声成为战斗中的重要信号,也成为战士们冲锋的号角。
当时,部队驻扎在滑县南部,主要任务是护送来往的八路军干部。每当路过铁路口和岗楼,遇到日军阻挠时,薛进礼就会按照刘团长的指示,吹响那激昂的“冲锋号”。
那号声,如同雷霆般震撼着战士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将鬼子一锅端,安全地将八路军干部护送到交接点。
部队休整时,司号员的工作同样忙碌而紧张。
每天部队的活动都要通过号声来指挥和安排,从早晨6点钟的“起床号”开始,依次要吹“出操号”“收操号”“12点对时号”“熄灯号”等15个号。
为保证准确把握吹号时间,每人还特配一个“马蹄表”。夜晚,司号员仍然要保持高度警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按照首长指示吹响“集合号”。
薛进礼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多年来,他对所有号谱了如指掌,吹号从未出现过差错,深得部队首长的信任和赞扬。
战火中的号声:使命在冲锋中践行
说起战争中的惊险时刻,薛进礼立刻精神抖擞。有一回,他所在的豫东纵队身穿破旧的灰军装,与着装较新的豫西太行山部队相遇,双方因信息不通误认为对方是敌军而打了起来。薛进礼和对方部队号手通过吹“普通问号”和“普通答号”并用号声互报部队番号,很快确定是自己人,及时叫停了战斗,最大限度减少了双方部队的伤亡。
一次,部队驻扎到光山县白雀园的南山一带,敌军准备包围我军,熊作芳司令员命令薛进礼吹号,通知六团团长郭尚亭前来召开紧急会议。当时二人分别在两个山头上,两山相距五六公里,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熊司令员是个急性子,命令薛进礼接连吹响“快来号”“快跑号”催促郭团长。很快,郭团长满头大汗地跑来了,边擦拭汗水边气喘吁吁地说道:“你们怎么老在吹号催我呀?我一直在跑呀!”大家都笑起来。不过,此次号声也为战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1945年,薛进礼所在的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与国民党军激战,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敌军一面消极应战一面慌乱而逃,薛进礼所在的一纵队负责堵截敌人的退路。薛进礼扔完仅有的7颗手榴弹后,又冒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顺着战壕跑到慌忙逃路的敌人身后,从距离最近的一个敌人身上夺下一把枪,迅速返回战壕继续战斗。战斗中,他身体多处负伤,子弹击中他的头部,至今仍有弹片残留在颅内。
“号声就是命令,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消灭敌人。”他的号声,不仅是战斗的信号,更是对使命的坚守。
转业后的奉献:本色在建设中延续
1954年8月,薛进礼转业到信阳地区粮食系统任职。虽然离开了部队,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在部队中养成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保持着一位抗战老兵的英雄本色。
无论是从事油脂收购、粮食运送,还是基建采买,他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当时,我们车队是全省最好的车队,每年都获得省里表彰。”老人说起他在信阳地区粮食车队当队长时,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粮食多宝贵啊!每次我都提前给车队运输做规划,所以我们的车队总是效率最高,运输的粮食也最多。”
回顾自己的一生,薛进礼感慨万千。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如今,已95岁高龄的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每天都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读《解放军报》,也会给年轻一代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和故事,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0年光阴流转,当年的司号兵变成了白发翁,但刻在骨子里的节奏从未改变——那是初心的律动,是信仰的节拍,更是9000万共产党员共同的心跳。
当新时代的号角响彻山河,我们依然能听见,有位老号兵在用生命和号声应答:“共产党员,永远在这里!”
记者手记
永不消逝的号声
□邹乐
聆听着薛进礼老人的故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听到了激昂的号声,也看到了他勇毅的身影。
从吹不响号的懵懂少年,到熟练掌握80多种指挥号音的司号长,薛进礼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那一个个寒来暑往,他在树林里苦练的身影,是青春最动人的模样。
战争年代,薛进礼的号声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战士们冲锋陷阵。无论是“冲锋号”“问答号”,抑或是“催促号”,每一次号声的响起,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而他在枪林弹雨中,不顾个人安危,扔手榴弹、夺枪战斗,甚至负伤也毫不退缩,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动容。脱下军装,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