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社会的观察者。
龚立堂是河南的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也是我的老朋友。最近我仔细拜读了他出版的《一尺之笔》(上下卷),厚厚两大本、1000多页,全书9章、80多万字,收录了他的402篇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新闻生涯的总结,更是信阳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迁的生动见证。
新年和主明两位大家为本书作序,德高望重的继兴老总还亲自题写书名,这本身就体现了这部作品的分量。可以说,立堂先生用他近40年的新闻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厚重的时代画卷——《一尺之笔》。这部书既有新闻实践的生动记录,也有理论创新的深刻思考,堪称一部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于一体的力作。我看完此书,不吐不快,于是写下几点印象和感受。
以笔为镜 记录时代
——新闻实践的田野调查
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也是我曾多次去采访过的地方,信阳的发展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立堂先生的新闻实践始终扎根在信阳这片热土,他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基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变迁,展现了新闻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完美统一。
毋庸置疑,地市媒体记者离基层最近,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见证者、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者。立堂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在他的《茶叶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一文中,以信阳茶叶节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节会经济对地方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茶农、企业、政府等多方视角的采访,展现了信阳毛尖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的转型之路。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地方发展脉搏的精准把握。
《红色绿色交响曲——从大别山“大转折”看信阳新时期大跨越》则通过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交融,勾勒出信阳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崛起。立堂先生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历史为背景,结合信阳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模式。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不仅展现了信阳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革命老区的振兴提供了借鉴。
在《风生水起的“信阳现象”》《生态富民的“光山密码”》《大别山下“洋农民” 立松国彦跨越国界到新县承包土地成为第一位来河南种田的日本人》等作品中,立堂先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信阳老区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成就。这种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以笔为桥 连接人心
——职业精神的时代书写
看完《一尺之笔》全书,我认为,立堂先生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职业精神的坚守、对时代责任的担当。他始终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不仅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也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其作品不仅传递了信息,也传递了情感与温度。
《宁肯苦干 不愿苦熬》是立堂先生对信阳人民奋斗精神的深情讴歌。作品通过对老区人民宁肯苦干、不愿苦熬、战天斗地的故事讲述,展现了信阳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亲商”绝不是“傍大款”》则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一些地方政府“亲商”变“傍大款”的不良现象,呼吁建立健康的政商关系。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与勇敢发声,体现了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跨国卖厂备忘录》通过企业改革的个案,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还有《个体户状告工商局》《国饮:喝你要商量》等反思性的深度报道作品,都是既提出问题又出谋献策的典范之作。
立堂先生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新闻的真实性并非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挖掘和对人性的理解,还原事件的本质。在《水啊水——信阳旱涝忧思录》作品中,他以水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信阳在旱涝灾害中的困境与应对策略。通过对农民、水利专家、政府官员的采访,揭示了水资源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科学治水、生态治水”的建议。这种对社会问题的真实追求和深度思考,既体现了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唤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行动。这也正是新闻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
以笔为剑 引领思考
——理论创新的思想图谱
立堂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实践者,更是一位具有理论视野的思考者。他的新闻研究以信阳为样本,深入探讨了地方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一尺之笔》中收录的理论文章,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如“新闻的深度在于思想的深度”“新闻的价值在于社会的价值”等。这些理论思考不仅丰富了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也为新闻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在《一尺之笔》这部书中,收录了立堂先生早年任信阳晚报总编辑期间撰写的《分析与综合 踏实和凌空——关于晚报做好重大成就报道的哲学思考》,他以哲学思维审视新闻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做好重大成就报道。《重点报道重在策划》《典型报道要可敬可信可亲》则强调了新闻策划的重要性,为成就报道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立堂先生在《新媒体呼唤深度报道》中提出,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深度报道的价值并未减弱,“内容为王”的本质并未改变。《讲好故事才是写好新闻的真功夫》则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故事化表达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他认为,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故事的讲述。
作为新闻战线的老兵,立堂先生始终关注青年新闻人的成长。在《让地市报人才脱颖而出》《首席记者制让我们尝到甜头》《记者要写稿》等作品中,都谈到新闻人才培养问题,强调“传帮带”的重要性。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正是新闻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
从立堂先生的《一尺之笔》这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坚守,更是一位时代记录者的责任担当。他以扎实的田野调查、深刻的理论思考和鲜明的职业精神,构建了新闻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双重维度。正如他在《创新是破解新闻“四难”的核心所在》中所言:“新闻人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创新精神与职业担当,正是《一尺之笔》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作者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原总编辑、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