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耳朵经济”:从流量到能量的价值转型


□王凌云

“宝贝,让我们听个故事进入梦乡……”“关于哲学的起源,让我从这本书讲起……”“讲到苏轼,就不得不提起两个人……”诸如此类,无论是夜幕深沉的晚上,还是运动早起的清晨;无论是行色匆匆的旅途,还是烦闷无趣的闲暇片段,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耳朵“献给”有声读物、在线读书、音频播客等,让“耳朵经济”增温。

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视觉轰炸中,“耳朵经济”正以一种静默而汹涌的姿态重构媒介生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达7.47亿,占网民总量的68%,声音经济产业规模预计2029年突破7400亿元。这场始于流量红利的变革,正在经历从“注意力收割”到“情感价值赋能”的深度转型,折射出数字时代用户需求与商业逻辑的嬗变。

突破识读差异、视觉困囿,打破身份限制、空间约束,一些播客内容涵盖了商业财经、人文科技、健康心理、科学育儿、婚姻家庭等热门话题,通过场景适配(通勤、助眠、亲子教育)与情感陪伴,构建起覆盖全时段的数字港湾。据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显示,调研用户中45.9%近一年里购买过付费播客节目。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已达1580万,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数达到1550万。

“人人都能听,万物皆可听”。听觉文化盛行,引发了“耳朵经济”持续升温,被行业称作“听觉文化的复兴”。

不同于“眼球经济”有瓜分注意力、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等侵入感,“耳朵经济”有解放双眼、释放双手、不受时段场景限制的特性,令其能覆盖更多的群体。同时,音频的本身特性,能让人更平静地接受知识、拓展想象,还能把现代人零碎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在碎片化的繁忙中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而且,具有更强的陪伴性和黏合性。

比如,焦虑于孩子视力下降的家长,可通过购买音频课程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维度;再如,有些失眠症患者或孤独者,可通过音频陪伴,改善睡眠、带来愉悦感……加之,国家七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扩大内需、开放合作等。这些大大刺激了更多的平台愿意尝试打通“音频变现”的新路径。

然而,“耳朵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很容易上瘾,过度沉迷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长时间则会损害听力;优质内容和原创作品相对匮乏;面临同质化、低俗化挑战等。

推动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沉淀”,需要抓住“耳朵经济”的核心价值是内容驱动。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