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垚 朱鹏
昨日清晨,平桥区甘岸街道杨庄村还被初春的寒意笼罩着,而金康源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庭朝和社员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掀开合作社菇棚的保温帘,一股湿润的暖气扑面而来。周庭朝手持篮筐在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菌棒间穿梭,随着指尖在菌盖上轻轻一旋,一簇厚实饱满的平菇便落入筐内。
“这批货中午前就要送到长台关乡的集散中心。”指着身边如云朵般绽放的平菇,周庭朝笑着说。
“去年入秋后陆续放置了15万个菌棒,每根菌棒可以出菇四五茬。”周庭朝说,“菌棒制作要经过科学的营养配比,每批菌种都要实施严格的检测,菌菇的栽培全程禁用化肥农药。”
“现在5个品种的菌盖直径能够稳定在6厘米至8厘米,菌肉厚度可达到1.5厘米,品质绝对上乘。”据周庭朝介绍,仅去年一年,合作社的平菇产量就达15万公斤。
这个与菌菇日夜相伴的中年汉子,8年前还是奔波于家用电器市场的一个小老板。2016年,32岁的周庭朝看到了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为农村发展带来的契机,毅然转让了经营多年的店铺,开始了他的食用菌种植历程。
从山东枣庄学习归来后,周庭朝在淮河岸边流转20亩土地,将4个简易的蔬菜大棚改造成菇棚,作为食用菌种植的“实验室”。但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不到一年,这个“吃螃蟹”的人就迎来了当头一棒。
2017年,因灭菌不彻底导致棚内黄枯病暴发,菌盖大片大片干枯脱落,他难过得连续几日彻夜未眠。2018年,突然降临的暴雪压塌了两座菇棚,他和妻子连夜抢救菌棒,手指冻得失去知觉仍然不肯停歇。
政府的支援、家人的鼓励最终让周庭朝渡过难关。街道农业发展中心派来技术员和他一起分析菌菇病因,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举措,村两委也帮助争取到乡村振兴扶持项目,让他重拾发展信心。
如今,周庭朝的食用菌种植事业早已步入正轨,当初4个简易菇棚被15个功能完备的温室大棚取代,冷库、烘干房、发电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园区内每天热闹的购销场景在述说着这里的蒸蒸日上。
话语间,周庭朝的手机铃声总是响个不停,平菇订单排得满满当当。“现在每天能出菇500公斤以上。”他说,除了与信阳本地的大型商超、农贸批发市场签订采购协议外,周边地区的客商也会慕名而来。
“今年已开始试种羊肚菌,这种菌的利润高,当然对种植要求也更高。”谈起合作社未来的拓展升级,周庭朝眼神坚毅、目光灼灼。
暮色渐沉,周庭朝仍然留在菇棚内观察着菌种的生长状态,仔细调控着温度和湿度。菇棚外,运送废弃菌棒的三轮车突突作响,这些滋养过菌菇的渣料,即将反哺杨庄村的百亩菜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