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通讯员 杨凯
新春伊始,平桥区明港镇龚庄社区群众就获得了一笔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社区干部细致地清点现金,为辖区群众逐一兑现13项奖扶惠民福利,符合奖扶条件的群众欢欢喜喜领“红包”。
“没想到社区另外给我了200元高龄补贴,非常高兴!”72岁的李大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社区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了,就要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从而激发群众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群众安居乐业双丰收。”龚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桂花说。
2010年3月,龚庄社区就制定出台了《十三项奖扶惠民制度》,涵盖居民大病、双女户、五保、孤儿、高龄老人生活保障等13项内容,至今已连续多年“自掏腰包”发放惠民补贴,今年共计发放15万余元,惠及473人。
社区福利的持续兑现离不开厚实的集体经济“家底”,而龚庄社区给群众发“红包”的场景在明港镇并非个例。
近年来,明港镇始终将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振兴的动力引擎,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本着“一村(社区)一策”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要素,拓宽发展渠道,确定产业发展布局,优化营商环境,选准项目载体,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村(社区)集体经济实现“破茧成蝶”,进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不断创新分红方式,坚持分配与积累并重、集体福利与成员增收兼顾,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摸得着的红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