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耿占华:“既然入了党,就要往前冲”


人物名片

耿占华:党龄75年。1921年9月出生,平桥区肖店乡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退伍后回乡务农。2024年11月19日去世,享年103岁。

□本报记者 马依钒

面朝淮河,院子不大,一棵栀子,几株菊花,砖墙红瓦,光荣之家。这是平桥区肖店乡刘台村一座看似普通的农家院,院子里却住着一位并不普通的老人。他叫耿占华,103岁,党龄75年。

“许多战友在艰难的时候走了,我能见到今天的好日子,已经知足了。”2024年11月6日,立冬刚至,阳光尚暖,耿占华坐在院门口,忆起峥嵘岁月,有对离去战友的惋惜,更有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珍惜。

耿占华出生于1921年9月,1948年参加革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的一名战士。不久,耿占华随部队开赴淮海战役前线,参加了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战斗。老人回忆道:“记得有一次从白天战斗到夜晚,光夜里就打了两三场。还有一次,部队连夜转移,夜行百里,草鞋就走坏了3双。”

入伍后,勇敢朴实的耿占华在枪林弹雨和战火硝烟中铸就了坚毅、刚强的政治品格。1949年6月,战场上敢拼敢冲的耿占华火线入党,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战场上炮弹不长眼,要说不怕那是假的。既然入了党,就要往前冲。”此后,耿占华更是场场战斗冲锋在前,在战场上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1950年大年三十夜晚,耿占华随部队入朝鲜作战。当时天寒地冻,积雪深到胸脯,行军路上,他和战友们饿了就吃几口干粮,渴了就抓把雪塞到嘴里。“战役持续时间很长,我跟着部队打到三八线,打到元山,身边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再也没能回来。”

“赴朝作战近3年,几乎每天都有伤亡,都有战友倒下。”耿占华回忆道,“有一次战斗,敌机突然飞过来投射炮弹,我所在的机炮连连长被炮弹击中,就牺牲在我身边。我的头被炸伤,瞬间鲜血直往外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即便已离开朝鲜战场71年,可当耿占华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一名老战士、老党员的精气神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耿占华退伍还乡,回到了在外浴血奋战时魂牵梦绕的家乡肖店乡刘台村腰耿庄。在这个淮河岸边的小乡村,几十年间,他从没有提过自己的战功,没有要求国家照顾,而是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老父亲平时很少讲自己在战场上的事迹,只是偶尔在激励儿孙吃苦耐劳、努力上进时,才会讲起自己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火线入党的往事。”耿占华的儿子耿良春对记者说。

奋战万里只为守护山河,热血红心永葆党员本色,深藏的功与名不会被历史磨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枚枚珍贵的奖章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夺目,就像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百岁老党员不平凡的一生。

记者手记

恰似一座丰碑

□马依钒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光阴洗礼,103岁高龄的耿占华面对采访时,已无法交谈更多。家人说他年龄大了,有点糊涂。但说起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说起炮火纷飞、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他记忆犹新。

他记得朝鲜战场上,连长在眼前被敌人的炮火炸飞牺牲;他记得三八线附近齐胸深的积雪,记得深夜行军途中自己走坏了3双草鞋;他记得一场战斗从白天持续到夜晚,为守住阵地,无数战友倒在异国他乡……

耿占华,这位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走来的老战士、党龄75年的老党员,恰似一座丰碑。他坐在那里,即使什么都不说,都是满满的历史和感动。

让人遗憾的是,在发稿前,我们得知,老人已于2024年11月19日离开了我们,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03岁。斯人已去,但精神永存。我们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