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两会专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农”墨重彩绘新时代画卷


——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扛旗

□本报记者 周涛

在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今天,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充满希望的春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扛旗。这让代表委员们备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素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誉。云雾吐纳,山清水秀,气温舒适,盛产好茶,浉河区浉河港镇是“茶王之乡”,也是信阳毛尖核心产业基地。位于该镇的豫中茗茶叶基地在传统的炒茶技术过程中不断创新,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令顾客满意,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市政协委员曾海云说:“我们要拓展信阳毛尖销售渠道,搭建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网络,组织茶企开展前沿品牌管理、管理理念与策略方面的培训,提升企业营销能力,提振茶农致富信心。”

发展油茶产业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阳市油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精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三产融合发展效益持续彰显。市人大代表韩勇建议,强化组织领导与协同合作,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化科技服务与推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全方位、多层次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产业振兴是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市政协委员郑刚建议从两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强化产业升级。信阳传统农业优势显著,但产业附加值低,应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如茶产业,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投入茶叶深加工领域,提升茶叶产业附加值,增加茶农收入。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支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融合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加大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近年来,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市人大代表张云建议,可以采取激励机制,考虑设立创业基金、企业直聘等形式,鼓励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从而凝聚人才优势,激发乡村活力。同时,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杜绝“人工造景”,切切实实地研究和琢磨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产业,让农民和农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污水、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加强饮水安全保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5%。这让我们发展信心和动力不断增强。农村安全饮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民健康、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市政协委员王煜建议,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农村闲置资源如闲置居宅、小院等已经得到初步整合,为发展“小院经济”提供了便利。市政协委员黎杰认为,要以“小院经济”为抓手,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借助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开展闲置小院的普查、评估和分类整合,对符合条件的小院进行改造升级,开发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集群。”黎杰说,在发展“小院经济”的同时鼓励村民参与,以何家冲为试点,推动信阳市范围内的农文旅项目发展,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面提升的转变,在示范区域内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联盟”,推动各村镇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形成整体品牌效应,将农业、文化、旅游三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文旅目的地,为实现乡村振兴、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