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探 月(三章)


晏子

月亮

月亮是一部古老的神话。

“嫦娥奔月”的故事,从秦简《归藏》中走来;至(南宋)刘松年《嫦娥月宫图》,大女主嫦娥衣袂飘飘而来;在《淮南子》《五经通义》《汉乐府诗集》里,蟾蜍、玉兔亦次第登场;最后一位“月亮居民”谪令伐树的吴刚,从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走来。

唐代有了“月宫”。《明皇杂记》载,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于是,完整的月神体系呈现。从此,他们永恒地上演着精彩的月宫大戏。嫦娥,由偷吃不死药,奔月后被罚与蟾蜍合体,后因捣药救民被赦免,得以分体复原,并被封为月神。

我们从唐代祁连大墓中的玉兔捣药壁画中看到,嫦娥、蟾蜍和月兔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神话里住着嫦娥、玉兔和金蝉,吴刚以不变的姿势斫桂。高悬夜空的月亮,以遥不可及的姿势照人,冷冷清辉随时间变化盈亏。

在月宫唯美的画面中,一直砍树的吴刚,仿佛打破了静谧的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吴刚斫桂”的故事源自“异书”《山海经》,吴刚所犯杀炎帝之孙伯陵之“过”,被发配月宫砍伐那棵永远也砍不倒的桂树。这种“随创随合”之树的原型,犹如东方朔在《神异经·东荒经》所写“斫之复生,其州有福”的豫章树。

嫦娥、吴刚二人虽被流放,但终归是不死之身,月兔、蟾蜍所捣之药,也是世人所渴望的不死之药,就连桂树,也是不倒之树,象征绵延不绝。月神,从此蕴含圣洁美丽,万古长生,以及生生不息的意象。

“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了古人对月球的崇拜与向往。

月球

月球是一部哲学巨著。

人们带着千年的仰望,穿越星际大海,踏上奔向月球的征途。

月球,却以荒凉和孤寂打破了神话与传说,让唐诗和宋词碎落一地。

月球,只有无水之海、无木之山。蒙蒙尘土、灰色画卷击垮全部的审美,只剩下理性在艰难矗立。

在天文望远镜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眼中的月亮是“飞镜”“冰轮”。抬头望月,皎洁明亮的部分是高地月峰,而颜色较暗的“阴影”则是低地月海。没错,阴影就是被中国古人看作兔子或蟾蜍的部分。

直到伽利略举起自制的望远镜对准了月亮,人们才逐渐发现月球的真面目。

尽管月球的真相令人大跌眼镜,却依然被人类赐予美好的名称。

月球之月海。最大者如风暴洋,还有静海、澄海,湿海、雨海,占据月球正面大半“江山”。

月球之月湾。月湾其实也属于月海,类似地球上的海湾,有最大的月湖“梦湖”。还有拥有“感性”名字的迷你版的月海月沼和月湖:喜悦湖、悲伤湖、恐惧湖、温柔湖。

月球之月脊。如果说月球之环形山撞击凹坑象征着逆来顺受,那么高地上更多、更密集撞击坑中央地层反弹形成隆起的山脉则以示奋起抗击。

月球之山脉。与地球类似,月球表面也有连续的山峰带,也称之为山脉。

月球之峭壁。如酒海周围的阿尔泰峭壁、静海中的柯希峭壁、云海中的直壁,以及湿海西部边缘的利比克峭壁。

月球之海角。海角又叫月岬,是月球山脉尽头、突入月海的山角,类似地球陆地的海角。

月球,尽管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会使登月人摔跟头,然而屡仆屡起也要一探究竟。

我们发现,月球是孤勇者,是地球的卫士。月球表面平均每天承受超过3吨的“天外来客”,这些小天体把月球砸得“体无完肤”。给地球“挡子弹”的月球背面,撞击坑更多、更密集,数十亿年积累下来,月亮就变成了坑坑洼洼的“麻子脸”。

也许,伤痕对于英雄是勋章;也许,沉寂对于烈士是永生。

月壤

月壤是一把利剑。

我们看到,“嫦娥六号”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挖土”归来。我们看到,嫦娥六号通过“鹊桥二号”,高度精确的轨道设计和稳定的通信技术,确保所有从月背传来的数据都能安全、准确地发送回地球。

我们看到,月球背面采样,其科学价值和意义空前:进一步探究月球的起源;深入研究月球的内部结构;探寻月球水资源;增进了解太阳系;使载人登月和挖掘月球资源成为可能。

要知道,对样本成分和物理属性的分析也有助于推动研究如何在未来的月球和太空探索中利用月球资源;要知道,月球土壤可以用于3d打印,为在月球上建造研究基地生产砖块,而一些科学家已经在努力寻找更经济实用的技术,从土壤中提取氦-3、氧和氢等气体,这可以支持进一步的月球探索。要知道,嫦娥六号的成功是对月球的一次科学的访问,为未来深空探测设定了新的技术和科学标准。

(晏子:谢春燕,信阳文化名家,散文集《我的灌河》《欧洲的旅丝风片》入选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收藏馆收藏。其因散文诗新作《探月》被《作家报》授予2024年度杰出诗人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