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忽忽光阴,劳劳尘鞍。告别2024年,如果要用关键词为信阳的发展定义,“变”字,毋庸置疑就在其中。“变”既贯穿信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又给未来增添了许多温暖与生机。
变,是以识变之智破局起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些边界被破除,一些规则在建立,一些共识正形成。信阳如何以“变”制胜?过去的一年,我们不仅以变应变,更以不变应变。
变的是发展的小目标。随着国家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持续显效,稳中求进下,经济发展的政策在不断调整;攻坚克难下,技术“上新”,产业“焕新”,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不变的是定力。按照六届市委的谋划部署,我们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老区信阳振兴发展“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化”“三年大发展”稳步推进,一大批夯根基、利长远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破局起势之外,应变之方助力破困突围。
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坚持问题导向,善从社会的焦点、民生的痛点、发展的堵点寻求突破口,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确保改革方案务实、管用、可行。
在改革措施的执行上,力行求是与求实,研究产业发展逻辑,培育竞争优势,保持战略定力,以“愚公移山”的韧劲解决难题,坚定不移把正确的事做正确。
在改革效果的反馈上,从人民群众所需出发,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以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来检验,不断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精准度。
当然,应变之方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创新,而是要立足市情这个最大实际,使政策推进落实的方向不出偏差、力度恰到好处、节奏精准适度,汇聚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
变,是为了更好地“立”。我们要实现老区振兴,不只是简单的“数量赶超”,更是深层次的“质量提高”;不只是个别领域的“单兵突进”,更是美好生活的“协同跨越”;不仅要看高楼大厦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以求变之勇破圈出彩,更考验我们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事实一再证明,危中有机,事在人为,注重科学方法,破立并举,在改革的过程中蹄疾步稳,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