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蕾
“做慈善之后,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真正为困难群众做些实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76岁的汪建成是罗山县政协原主席、罗山县慈善总会会长,退休后,一直在慈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着。
2010年年底,退休不到2年的汪建成被推选为罗山县慈善总会会长。而彼时的罗山县慈善总会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汪建成当选会长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募集相当规模的善款。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筹集资金,选择什么样的慈善项目……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汪建成没有退缩。经过商量,大家决定要在罗山县广泛宣传慈善文化和理念,弘扬慈善精神,营造人人关注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并且坚持每年开展“中华慈善日”、“公益慈善月”暨“99公益日”活动,号召爱心人士积极捐款。
良好的慈善氛围有了,捐款途径也落实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慈善项目才能引起众人的共鸣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在一次乡村调研中,我看到不少困难家庭的孩子因负担不起大学学费而辍学打工,揪心不已。”于是,汪建成提出开展慈善助学“圆梦行动”,帮助解决特别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经费难的问题。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成。
“这不仅关系到困难家庭孩子上学问题,更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问题。”为了选准资助对象,汪建成带领罗山县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深入困难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家庭困难主要原因以及家庭困难程度。
2011年,罗山县慈善总会用募集到的4320万元善款开展了慈善助学“圆梦行动”,2200余名学生得到资助,继续在学习的道路上追梦。
有一分热就能发一分光。十几年来,在汪建成的主持下,罗山县慈善总会不仅开展了慈善助学“圆梦行动”、慈善助学“追梦行动”,还开展了援助困难家庭大病患者“大病援助”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情暖万家”活动、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项目,并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导致家庭暂时陷入困境的群众建立了“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实施了助教、助医、养老、修路等众多公益性项目,数万名困难群众从中受益,为罗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做慈善不仅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烦恼,还能为政府分担一些忧愁。”汪建成表示,“十几年的慈善之路让我感受到慈善可以给予人温暖、传递爱与希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会在慈善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个人感言:慈善路上,我最大的慰藉是困难群众得到了帮助,摆脱了困境。这是让我一直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