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亚云
大别长淮铺锦绣,绿水青山如画廊。来青年营地畅享“城市绿洲”,到城市书房体验“不卷课堂”,去小桥胡同追寻“信阳记忆”,在有稻山房遇见“梦里故乡”。这里正是信阳!
当传统碰撞新生,文化空间在乡土大地诗意生长;以多元业态融合,新型空间在城市肌理百花齐放;以文气凝聚人气,一座城的叙事得以源远流长。
如何以新型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俊给出“信阳答案”——多元业态融合,以“1+N”模式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创新运营理念,以“主理人计划”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新动能;主客共享体验,以嵌入式服务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地文化传播,以本土文化IP彰显信阳文化空间地域特色。
随着一大批颜值高、艺术范儿、功能优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竞相涌现,信阳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利可及,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殷实。
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气质,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底蕴。行走信阳,将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型文化空间随处可见、随处可读。
信阳因茶而名。坐落在环南湾湖茶旅融合旅游线路上的信阳毛尖博物馆,四季游客络绎不绝,观好山、鉴好水、品好茶。毛尖冰淇淋、毛尖奶茶、毛尖茶点等茶文创衍生品成为“网红爆款”。游客在自然禀赋中看见信阳之“美”,在新式茶饮中品味信阳之“新”。
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质、红绿相间的自然禀赋,构成信阳独特的文化肌理。
在刘邓大军千里渡淮纪念馆追忆烽火岁月,在“大别红营”研学基地感悟红色文化,在淮滨县“走读淮河”文化园细品乡情,在固始县根亲博物馆寻根问祖,在城阳城遗址公园梦回千年,在罗山县董寨定格朱鹮翩翩,在息县濮公山自然博物馆看“昔日矿山”变“绿水青山”……
探一城风味,访一地文化。比比皆是的本土文化IP彰显着信阳文化空间地域特色,越来越多的新型文化空间架构起游客了解信阳、亲近信阳的桥梁。
新型空间充盈城乡肌理
如果说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大型文化场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动脉”,那么城市书房、非遗工坊、村史馆等新型文化空间的涌现,则成为充盈城乡肌理的“毛细血管”。
在城中,信阳青年营地聚集了文化演出、非遗市集等多种文化业态,成为大家了解信阳、爱上信阳的新“窗口”。在“两个更好”城市书屋中,文化讲堂、阅读分享、非遗文创、市民夜校等系列活动让大家共享诗意与远方。
在乡间,“大别山乡村会客厅”让闲置的原乡政府大院和旧粮仓变了模样。老宅新生延续传承,各类活力焕发的业态一应俱全。类似将闲置公共资源以美学引领、用创意赋能,建设成乡间新型文化空间的实例在信阳不胜枚举。
其中,信阳“两个更好”城市书屋“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项目,以“书屋+”融合模式构建社区营造、创意文化、社群服务和人才互动的公共文化空间,于2023年10月亮相联合国总部“中国可持续设计”主题展,并成功入选2023年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典型案例。
近年来,信阳以嵌入式服务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积极盘活各类文旅资源,一大批“小而美、多业态、别致精雅有调性”的主客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充盈城乡肌理,让信阳释放更多自信与活力。
凝心聚力实现美美与共
文化有活力,城市添魅力。只有“接地气”“增文气”“聚人气”的新型文化空间才能更加“富有生气”。
在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当中,信阳创新实施了“主理人计划”,通过充分发挥主理人独特的文化认知和自我表达,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实现“双向奔赴”。
在“禾拙轩”阅读空间,主理人田立齐团队在发挥公益功能的同时,将新式茶饮、阅读沙龙等功能融入其中,空间自开放以来活动不断、流量剧增。
在东岳村文化中心,主理人高慧慧的浙江“余粮乡创”团队将花鼓戏传承中心、乡村民宿、小剧场、乡村文创展厅等打包运营,“火”上央视。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