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近年来,随着国潮风的兴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民俗节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新中式’旅游”这一名词应运而生。“在博物馆里过年”“去非遗工坊打卡”“穿着汉服游古镇”……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活泼的、现代的方式被演绎、激活,引领旅游市场新风尚。
毋庸置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中式”旅游满足了人们在繁忙与喧嚣之外寻找到一种回归本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需求,让人们在古与今的对话中找寻文化的根脉,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充实。与传统旅游观光不同,“新中式”旅游的魅力在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流行元素,注重游客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和参与互动。
在各个旅游景区中,身着汉服、马面裙、旗袍等传统服饰的游客,早已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近两年大热的漆扇制作,本质上是基于非遗大漆工艺开发的一种创新工艺,如今改良过的漆扇制作成为年轻人的“网红”玩法;《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取景地山西,掀起一股“古建游”热潮;打卡特色美食、享受“舌尖之旅”,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综合近年来走红的“新中式”旅游特点,不难发现,其“流量密码”主要在于传统服饰、非遗项目、历史古建、中式美食等方面。
笔者认为,“新中式”旅游之所以带给各景区“泼天富贵”,离不开文化这一载体。让“新中式”旅游走得更远,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的精神、价值观和历史故事融入旅游体验中,并培养专业的文化讲解人员;要创新旅游产品和体验,打造多样化的“新中式”旅游产品,如沉浸式演艺、虚拟实境(VR)体验、文化主题的互动游戏等;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包括社交媒体、线上旅游平台、传统媒体等,提高“新中式”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旅游规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为“新中式”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新中式”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为游客带来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