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情怀为笔触 乡村更宜游


□王凌云

从新集的千亩油菜花,到郝堂的悠悠荷塘风;从浉河港的何家寨露营基地,到董家河的孔雀岛、见山咖啡;从亭台楼阁、田园诗意的松林苑,到星空为幕、沙滩为营的星宿川;在稻田小火车上感受田园之美,到杉屿秘境里休养生息……近年来,信阳的“乡村美”赋能乡村游,为乡村振兴带来高涨人气、注入不竭活力。

立足市场,走出感性认知,拥抱乡村旅游升级,要从理性运营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有新的认知,对乡村资源有新的探索,对市场需求有新的定位。

从乡村游新的业态分析,不难发现,转型早已悄然而至。

从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到乡村的感性需求出发,最早的乡村游无非是尝鲜“农家乐”、采摘“田园果”、匆匆“看乡景”等。而当前,有品质、有情怀、有诉求、有理念、有文化的心灵小憩,才是人们选择回到乡村、回归田园的深层原因。

当然,随着客户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的完美融合,逐渐寻求在乡村游中实现深厚文化与独特场景的有效承载,资本也开始“琢磨”乡村,着手参与乡村产品的多元化开发、个性化定制和市场化运营。乡村旅游的方向,不再仅仅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而是有了越来越多“人文情怀”的内核和“心有共鸣”的深度体验。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不容置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高达22.48亿人次,同比增长15.5%,接待总收入突破1.3万亿元。这些数据彰显了乡村游的潜力,升级发展亦是大势所趋。

整体来看,年轻化、散客化、休闲化已成为当前文旅市场的显性特征。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到追求深度体验和个性化服务,这也要求乡村旅游必须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多元和更加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

需求在哪里,转型就要跟进到哪里。要朝着产业化、生态化、本土化、时尚化的方向再迈一步,更注重文化传承、生态环保和情怀植入,让乡村旅游成为集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美学体验、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

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产业”等发展模式有效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理性、用情怀唤醒乡村宜游的全链条因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