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文件评估审查;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格规模、提升开会质量效率;统筹规范督察检查考核,严格督察检查考核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督查考核方式方法,压减考核指标,压缩汇报材料,不得随意设置“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规范明晰基层权责,建立健全职责清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7个方面21条,条条切中要害,句句深得人心,进一步明确了靶向治理形式主义的制度标准。
为基层减负,关键是处理好“增”和“减”的关系。
开会少了、汇报少了、考核少了、材料少了、挂牌少了,基层负担才能减轻,才能腾出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发展闯路子找法子。反之,过度留痕、层层摊派、评比泛滥、制度臃肿、权责不清等,小马拉大车,疲累之余,苦不堪言。
形式主义,“捆绑”的是基层干部的手脚,“消磨”的是基层干部的时间,“挫伤”的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同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多以“虚”字当头,也被群众深恶痛绝。数量多、种类多、形式多、虚名多的繁杂考核事项,看似严格而全面,实则“虚头巴脑”“劳民伤财”,损害的还有广大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认可度、对政府效率的信任力、对党的政策的认同感。
减的是会议,增的是效率;少的是考核,多的是实绩。当“形式”消减了,作风就凸显了。
为基层减负,亦要正确把握“快”和“慢”的关系。
出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当下,不少单位将工作和考核“转移”到了网上,“推挪”到了指尖。频繁开展的线上打卡、多项下载的各类政务APP、不同层级设置的政务应用程序填表功能,以及网上开展的各类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等工作,让干部“一头扎进”报表里、一天忙碌在“指尖上”。这与提高效率、便捷为民,实则“南辕北辙”。
方便不方便,干部群众说了算。消除“指尖之痛”,要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靶向发力”。围绕政务APP、网络工作群等过多过度加重基层负担问题开展专项清理,对开设打卡、排名、统计的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微信公众号和工作群组开展清理整改,对工作内容重复交叉的政务程序进行精简。莫让“指尖之痛”,成为基层新增之痛。
减轻基层负担,增添基层活力;运用指尖之快,慢下步子为民。在“一增一减”“一慢一快”间,砥砺为民初心,让基层工作人员从脱离实际的不必要事务中解脱出来,卸下包袱、轻装前行,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花更多的精力去推动发展、聚焦发展,推动基层“这一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更快、更准、更实的作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