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许老师,你看这段有没有需要改进的,请来指导下?”10月23日,在中心城区浉河公园,心语艺术团的指挥员邵家荣向旁边为乐团弹琴的许海明发起了询问。艺术团这天练习的歌,是《歌唱信阳》等歌曲,全都是艺术团的发起人之一许海明与伙伴们的原创作品。
多年来,许海明一直坚持创作。《歌唱信阳》,就是由黄振国作曲、他和唐明德作词的歌曲。“信阳我美丽的家乡,青山绿水,五谷金黄,人杰地灵,歌舞之乡,叫我怎能不为你歌唱。信阳我美丽的家乡,春之繁花,夏之禾壮,秋之硕果,冬之梅香,叫我怎能不为你颂扬。信阳我美丽的家乡,江南北国,北国江南,大别巍峨,淮水流长,叫我怎能不为您写下赞美诗行。”在歌曲中,许海明和唐明德不吝对家乡的赞美之词,既有人文,又有历史,唱出了信阳特色,在我市诸多公共场所和多个演出场景都广为传唱。
许海明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应部队特招,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的时候,他主要负责文艺宣传工作。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打下了音乐的良好基础。经过在部队各种训练,他掌握了多种乐器的基本技能,说、唱的本领也都学会了不少。“那时候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与院校联系。院校的音乐专业,也都会给我们发听课券。”有了听课券,许海明格外珍惜学习机会,一有时间就到学校听课,学习音乐有关理论知识。慢慢地,他学会了作词、作曲。
1980年,因家庭原因,许海明回到了老家淮滨,并在当地文化部门工作。“我觉得,在一个地方工作,总得为这个地方留下一些什么,在人生有了一定的阅历与积淀之后,就开始了音乐创作。”
为了创作音乐,许海明一边送文化下乡,一边搜集当地民歌、民谣。曾有一段时间,他连续几个月都在基层搜集音乐素材。“这些素材,就是创作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许海明说。多年的努力终有成效,由他主编的《淮滨县曲艺志》《淮滨民歌选》相继结集成册,集淮滨民歌、民谣,及原创歌曲三位一体的音乐作品专集《淮河歌谣》一书也公开出版发行。
许海明对家乡有着浓烈的感情。其中,淮河是他创作最多的主题之一。曾有一次,他与好友王雁等一起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游玩,看着滔滔淮河水,他顿时有了创作的欲望。“在我对我国大河的理解中,长江流域偏经济,黄河是母亲河,淮河则是一条文化河。但我国的歌曲,对淮河的歌颂很少,我就想多创作一些关于淮河的歌曲。”说干就干,许海明当时就停止了旅游,将自己关进了屋子,一晚上的时间,他就写出了《忘淮河》这首词,并让王雁作曲。“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神州中原江淮大地,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歌曲中,他开头就描写了淮河的文化。接下来,他又结合历史,写出了淮河的文化。“掬一捧淮河的浪花,洗去那征程的风霜。翻开那历史的画卷,忆往昔岁月的沧桑……”
在后来的时间里,他与好友们一起从桐柏山顺流而下,考察沿河的历史、人情等,创作出了《淮河两岸风光美》《淮河夜》《淮河魂》等系列作品。
许海明的创作充满了正能量,他自己总结道:“写理想,唱理想,赞美祖国歌颂党,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写家乡,唱家乡,要为家乡多增光,这是作为一个文明市民应尽的义务。写亲情,唱亲情,构建和谐添正能,这是我善良爱心的驱使。”
许海明还结合信阳实际,创作出了《我们信阳人》《北湖缘》《信阳茶乡美》《母爱》等歌曲。多年来,他累计创作作品100多首,收集作品700首左右。其中,多首歌曲作品公开发表,并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和信阳市文学艺术“五个一工程”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