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实践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指向


□吕宏山 曹圆慧 欧阳文锋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百年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即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物质富足之基,又具精神富有之维,这为旗帜鲜明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同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而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党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部署,是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的前沿阵地。着眼新征程新使命,新时代文明实践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站位,聚焦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明确拓展方向、凝聚主体力量、汲取文化营养,着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中国之治”增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化之问的“中国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遵循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发达过渡的现代化历史过程规律,又扬弃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中国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清晰、步伐坚定,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最鲜明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逻辑,秉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飘风骤雨难得久长,只有始终坚持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才能确保现代化在光明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才能将全体人民的美好期盼凝聚成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谱写出铸就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篇章。

第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在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体现,也是实现全面现代化和整体性文明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这一道路的核心理念与根本遵循。有别于西方国家资本利益至上的少数人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总体特征为出发点,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落脚点,依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拓展现代化的广度与纵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使人的现代化驱动盘活全面现代化,达到物质丰盈、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精神富足的文明理想社会。

第三,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在于“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互促、和合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特征之一。它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现代化,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要提供与先进生产力相匹配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进而反哺经济增长,不断趋近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愿景与和谐幸福的社会图景。

新时代文明实践彰显精神文明现代化的旨趣,是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举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党中央为加强基层政治工作、夯实执政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依托上下贯通的三级阵地,开展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组建协同联动的志愿服务梯队,建立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实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目标定位,达成凝聚群众、引领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实际效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部署,推进精神文明现代化的重要落地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贯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内涵,也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外延。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观规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根本遵循。作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战略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扎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着眼14亿人口的思想引领、文化熏陶与道德培育,聚集群众急难愁盼、真实关切的困惑问题,把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将事情做在人民心坎上,使文明深入群众头脑中,助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现实效果而言,新时代文明实践改进了党的群众工作,通过吸纳各领域实务工作者和青年才俊组建理论宣讲团队,优化了群众工作队伍专业程度与年龄结构,赋能了理论宣讲水平;发动本土能人、乡贤名士带头宣讲,用民俗文化载体和本土艺术形式诠释党的创新理论,提升了理论宣讲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夯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基础;面向群众提供农技支持、法律帮助、健康义诊等专业服务,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实现了教育群众的社会效益。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全域的文明观谋划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横向上,文明实践承接文明培育、服务文明创建,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准有序的组织依托、因地制宜的项目供给、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与常态长效运营机制,连通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工作;纵向上,依托三级协同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中心”统筹协调、“所”承上启下、“站”精准落实的合理有序布局,上下联动、以点带面、贯通全域、覆盖城乡,全面打通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通道,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观框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格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抓手。它依托党建引领,融合基层党建阵地、队伍、平台等资源,把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转换为治理优势;它凸显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通过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常态化的活动开展,实现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有效激活群众参与多元协商治理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了一批涉及面广、收效显著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动项目,与群众共享文化资源与建设成果,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总之,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丰富社会治理手段、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等方面日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正向作用。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依托文明实践推动中国之治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使命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做深做久做实提出了新要求,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文明实践的地位作用,结合具体要求优化路径做法,充分释放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潜能。

第一,巩固执政之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前提,故而文明实践工作应突出思想引领的首要任务,凸显其意识形态建设功能,通过探索开展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和形式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让百姓理解并认同“中国之治”,在广大基层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并以此夯实党的执政之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筑牢群众之基。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主体,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动力源泉,因而文明实践工作应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牢牢扭住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现实需要并实施服务对接。与此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应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使群众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让群众智慧汇聚成提振文明的合力,并最终通过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问题,提升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以此来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打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之基。

第三,增强文化之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因而新时代文明实践应打造富有精神底蕴的特色品牌项目,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发挥革命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具体举措促使上述文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不仅应以“硬性”的方式宣传道德风尚、村规民约、行为准则,还应以“柔性”的方式送文化下乡、养文明风尚、塑文化氛围,以此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滋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维。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核心在人、目标在于“全”,它规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一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与工作格局,也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立足历史方位、锚定发展目标,通过优化路径做法,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执政之基、群众之基和文化之基,开辟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