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以农耕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土特产”不仅是一种产品,还是古老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种历史资源和地方特色形成的文化符号。
信阳人杰地灵,广大农村自然条件、人文风俗、资源禀赋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孕育出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特色农产品。祖辈留下的文化资源、历史留下的红色资源,都让大别山的土特产“土”中生金。潢川贡面、信阳毛尖、焖罐肉、固始鹅块、罗山大肠汤、息县面炕鸡等土特产,无不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唤起的是乡愁,浓缩的是乡思。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单一的产品形态和旅游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文旅需要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才能为游客带来有深度、有广度的融合体验。只有把“土里土气”变为人们“可带走的记忆”,才能满足人们对于乡土乡愁的精神需求,打开乡村特色产业链发展的突破口。
笔者认为,做好“土特产”这一文章,要在“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寻求平衡。在种植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本地特征因地制宜,让土特产真正在当地扎下根来;在品质上,要立足本地找优势,在品种上追求“金字招牌”,也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培育更多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高的乡村产业。与此同时,要在个性化文旅服务上下功夫,深挖地方生态、文化资源,按照个人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制行程、推荐当地特色活动和美食等,推动“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