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国王,被人追杀,逃到一片深山中,3天没有吃饭,饿得饥肠辘辘,倒在路边。
一个砍柴的老头路过,看他快饿昏了,就把自己带的玉米面野菜团子拿出来,送给他吃。国王狼吞虎咽,几口就吃下去了。他觉得,这是自己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于是就问砍柴老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好吃?”老头说:“这种东西叫饥饿。”
国王记住了老头的话。后来战事平定,回到王宫之后,国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饥饿”。他把王公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说自己在深山里吃到一种叫“饥饿”的食物,比山珍海味好吃百倍。
大家纳闷,“饥饿”长什么样?派人去深山、老林、农家院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有一个老太太,对官府去找“饥饿”的人说:“只要3天不吃饭,就能找到饥饿了。”国王听了汇报,恍然大悟:“最饿的时候吃到的东西,就是最好吃的东西。”
这个故事,讽刺了国王的无知,彰显了群臣的盲从,也引发出一个问题,在获得温饱,甚至吃啥有啥的时候,什么东西最好吃?什么食品最安全?
有人搞了一个“中国十大美食排行榜”,说最好吃的东西是:北京烤鸭、兰州拉面、上海糯米团、重庆酸辣粉、武汉热干面、宁波汤圆、广西桂林米粉、宁夏手抓羊肉、西安羊肉泡馍和中原胡辣汤。
马上有人反对,“十大美食”,怎么能没有重庆火锅、广东早茶、上海小笼包、长沙臭豆腐、西安肉夹馍、南京盐水鸭、福建佛跳墙?还有东坡肉、辣子鸡、麻婆豆腐、西湖醋鱼、饺子、馄饨、烧饼、蛋炒饭等。
似这样补充下去,预计100种也打不住。
全世界能吃的食物,已经发现有100多万种。按照结构和品质,可分为5大类:一为粮油类,如大米、小米、大豆、小麦、花生等;二为蔬菜类,如白菜、韭菜、黄瓜、西红柿等;三为鱼肉类,如猪肉、牛肉、羊肉、淡水鱼、海水鱼、对虾、海贝等;四为水果类,如苹果、香蕉、西瓜、甜瓜等;五为其他类,如食盐、白糖、蜂蜜、酱油等。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绝大多数人能够吃到的食物,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前边说的“十大”或“几十大”美食,你曾吃过几种?有些是不喜欢或不习惯吃,更多是没有机会和条件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走出家门,云游四海,见前所未见,食前所未食。管它煎炒烹炸、苦辣酸甜,只要没有吃过,就先尝尝再说。当然,无论吃什么,怎么吃,都是安全第一。材质有保证,做工要精细。
每个人的嘴,都能够感觉出好吃和不好吃。而每个人的手,却不一定做得出好吃的东西。比如一个村子,有100户人家。到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包饺子。而100家的饺子,绝对是100种味道。有的清香可口,也有的咸淡无常。如果让美食家打分,有的能打100分,也有的只打50分甚至30分。
只是可怜了那些低分家庭的老公和孩子们。没有一个善于做饭的家庭主妇,全家人都得跟着吃差食。好在这些年有了手机和网络,连一些老太太,也可以看着“快手”和“抖音”学做菜。
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甚至说:“吃是人生当中最高超的艺术。”一个人如果吃不好,就不会好好学习,不会好好劳动,也不会好好思考。一切工作,皆从吃始;所有进步,都从吃来。吃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充饥和果腹,而是精神的升华和艺术的进步。所以近些年来,才有“吃设计”“吃创意”“吃建筑”“吃装修”“吃文化”“吃服务”“吃情调”“吃氛围”的新说法。在吃中享受人生,从吃中激发灵感,于吃中增加动力。
小时候,在广州工作的舅舅带来一个椰子,我们都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吃。舅舅走后,父亲拿来一把锯子,我和哥哥在板凳的两边扶着。好不容易锯开了,里边的水流了一地。掰一块瓢中的瓤,发现跟新花生的味道差不多。
又有亲戚给了几斤板栗。先煮,再炒,但那东西的皮很不好剥,小孩子弄半天,也弄不开一个。后来发现,县城里卖的糖炒板栗,剥起来相对容易。再后来,市场上出现了袋装的板栗仁。炒熟去皮,开袋即食。再再后来,去河南信阳参加采风活动,发现那里的“多栗多绿色食品公司”,竟然生产罐装板栗汁。喝上一口,浓浓的香气,爽爽的快意,那叫一个美。
板栗加工技术的进化,只是一个窗口。食品生产的现代化、标准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什么东西最好吃、最营养、最安全,才会有更广泛的市场。
苏东坡在《猪肉颂》中讲:“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陆游在《食粥》中说:“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杨万里在《食蒸饼作》中叹:“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
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言:“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而我想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之吃,前所未有;今朝之人,三生有幸!”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