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小小的空间 大大的能量


——我市以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百花园“禾拙轩”阅读空间,市民们在书的海洋里“充电”;文新茶村“信阳毛尖炒制技艺”非遗工坊内,外地游客体验着炒制工艺;息县濮公山自然博物馆里,地质文化吸引着众多地质爱好者探究……盛夏初秋交替时节,我市各地新型文化空间,成为优质“打卡地”,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乐享其中。

“近年来,我市紧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有机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不断营造人民群众触手可及、出门能见的公共文化空间新场景。”日前,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俊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建有89座城市书房、52个非遗工坊及文化礼堂、村史馆、农耕馆、文博馆、游客服务中心等新型文化空间共441处。2021年、2022年,大别山乡村会客厅、弯柳树大讲堂、郝堂村图书馆等11家单位先后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榜;2023年,乡建博览园、有稻山房、小桥胡同、汪家拳非遗传习所等19个新空间获得河南省新型文化空间大赛“公共阅读、美丽乡村文化、文博艺术、商圈文化、跨界文化”5类大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青年营地、濮公山自然博物馆、花鼓戏传承中心等9家单位获得2023年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百佳空间奖”和“优秀案例奖”……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彰显着我市延伸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决心。

以“1+N”模式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我市从城市书房“1+N”服务模式开始,注重创新构建文化空间的多元化业态,不断增添文化空间的核心吸引力。青年营地聚集文化演出、非遗市集、星空电影、美食天地、艺术巡展和电商直播等各类文化业态;声浪剧场“爱上信阳”系列公益演艺让市民免票观看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信阳毛尖博物馆的茶文化空间、非遗项目“信阳菜”大师工作室的菜文化空间、罗山县考古非遗研学基地的文化传承空间、光山花鼓戏传承中心与东岳村“余粮乡创”的农文旅空间、平桥区小桥胡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空间等,彰显出信阳新型文化空间的“百花齐放”。羊山新区“两个更好”城市书屋强调“社区需求链接和融合服务”功能,依托书屋为社区居民提供集阅读、学艺、社交、自习、美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同时不断引入社会治理,将“新时代文明中心”“家庭亲子教育基地”“市民艺术夜校”“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等进行融入,成为宣讲政策、共建和谐、服务群众的新载体。

以嵌入式服务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我市积极盘活各类文旅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多业态、别致精雅有调性”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与城市书房、主题民宿、商业街区、露营基地、旅游景区等文旅新场景的多维融合,形成日常、自主、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文新茶村“信阳毛尖炒制技艺”非遗工坊体验、主题民宿“南湖书院”传统文化研学、“乡建博览园”郭窑红陶研学基地、浉河区楼畈村“汪家拳非遗传习所”和“二十四节气”农耕研学等。近日,民政部门开展文旅跨界互融行动,将婚姻登记服务嵌入景区和露营地等文旅新空间、新场景之中,推进了“文旅+”向“+文旅”的转变,多元化助力文旅出彩。

以本土文化IP彰显信阳文化空间地域特色。我市通过新型文化空间这个平台,让市民和游客了解信阳的城市人文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如新县“大别红营”研学基地的红色文化、淮滨县“走读淮河”文化园区的淮河文化、固始县根亲博物馆的根亲文化、浉河区信阳毛尖盏陶瓷艺术馆的茶文化、城阳城遗址公园的楚文化、息县濮公山自然博物馆的地质文化、罗山县董寨鸟类摄影基地的生态文化等,充分展现了信阳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质和红绿相间的历史传承。

以“主理人计划”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新动能。我市创新实施文旅新空间“主理人计划”,通过招募空间运营主理人,结合主理人团队自身产业的市场和技能优势,紧密链接受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实现了“双向奔赴”“优势互补”。

“2024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继续将其列为今年的全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全市今年计划新增50家,力争年底前全市达到500家。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任俊表示,截至目前,全市立项83个项目已完工58个(57个已对外开放),在建25个项目(21个已完成主体建设),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信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