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若干规定》的出台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制度遵循,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从治标向治本深化。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奋斗以成。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信阳建设而努力奋斗。这更需要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更多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集中民智,发现基层问题、解决基层困难。在一些地方或单位,“文来文往”“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消耗掉了党员干部的诸多精力,大大挤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时间、膨化了不良风气。
要让习习清风和过硬作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支撑,势必要与“繁琐哲学”等一切形式主义宣战。让基层干部“脱虚向实”,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为人民服务、助力改革发展的一线,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为地方谋发展。
早在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发出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从少开会、开短会到少发文、发好文,从避免“资料大比武”到杜绝“作秀式调研”等一系列措施,旨在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重要、复杂、繁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工作既处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各类工作任务的汇集点。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的群体,应当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为民解忧上。因此,必须敢于破除传统思维、路径依赖,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把束缚基层干部思维的“藩篱”破除、把捆绑基层干部手脚的“镣铐”解除,把机关的“瘦身”和基层的“强身”有机结合起来,让为基层减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确保减负不反弹、干部不折腾。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基层减负永远在路上。力戒形式主义,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同时,“减负不能减担当”。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以闻鸡起舞正当时的状态,不走过场、不务虚功、不甩包袱,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以实绩说话,向形式主义“开刀”,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