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陈党玉和他的嗨子戏剧团


□本报记者 马童

说起河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息县嗨子戏,最具艺术特色的则是息县包信镇徐围孜村的陈湖嗨子戏。

“现在很少唱了。”8月5日,息县嗨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党玉对记者说,“一年之内也就三两次吧。我不唱,戏班里的人唱得就更少了。”

陈党玉很少再唱嗨子戏一方面是因为要操持自己公司的业务,另一方面是因为把戏班的人聚在一起训练演出实在是太难了。

陈党玉说:“从清代嘉庆年间的起源看,嗨子戏本来就是农民在农闲时聚在一起你‘嗨’我‘嗨’唱起来的地方戏。唱戏人都是半农半艺,谁家有事就去唱几场……”

每次提到嗨子戏,陈党玉就会忧虑起来。继而“嗨”上一嗓子,他又充满了激情。

“‘嗨’起来多精神啊!你知道歌曲《回娘家》吗?我们嗨子戏有一出《走大女家》比它早多了。”陈党玉说,“我们戏团饰演《走大女家》老太太的演员瓮金兰,在省市级比赛中都获过奖呢。”

从改革开放初期跟着大人一块跑龙套,到成年后带着大伙儿来往淮河两岸演出,到2010年起先后成功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到今天组织一场演出,陈党玉都要跑前跑后忙活好几天。他对嗨子戏和他的息县包信花鼓灯嗨子戏剧团忘不了、丢不下,却又似乎也抓不牢。

“现在的演出不像从前,农闲时大伙儿一起四处唱戏,管饭就行。”陈党玉说,“演员大多还是从前的老人儿。他们也要生活,早已不是有饭吃就行的年代了。”

陈党玉对剧团演员的思想状态非常理解。他自己也是在外面打拼成立公司,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现在手头宽裕后,每次组织演出从租赁舞台车到给演员发补贴都由他承担。

“现在嗨子戏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才不会尘封进博物馆。”陈党玉说,“嗨子戏当下面临着观众流失与传承人培养断层的危机。我们剧团从2011年后就没有再进过新人,嗨子戏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为了保护和传承嗨子戏,陈党玉四处奔走呼吁。作为市政协委员,他还提出了“关于息县嗨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提案”,对嗨子戏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陈党玉说:“我们需要支持,近的说配置演出舞台车、添置演出戏服和道具,远的说探索出维持剧团运营的方式方法。”

维持剧团运营并非易事,从前靠四处演出挣钱的方式已难以为继,而这些业余演员也亟须提升专业素质。

“要想把剧团运营好,一方面是积极寻求商业演出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是参与送戏下乡活动。”陈党玉说,“演员可以实行薪资制,基础工资有了保障,日常训练才能正常开展。然后,演员再按演出场次领奖励工资,多劳多得。”

2015年,息县嗨子戏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嗨子戏的发掘和保护进入新的阶段。陈党玉对此感到振奋,但他有着新的担忧。

“一些专业演员很少接触嗨子戏的原唱和原音,对其中的乡土味理解不够。”陈党玉说,“戏剧当然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文化要求,但不能脱离它起源时的核心元素,不然就不是对非遗原汁原味传承。”

陈党玉希望能组织对嗨子戏的抢救性保护,让一些老演员、老剧目留下文字和音视频材料。他说:“非遗从历史走来,它要走向未来必须带着历史的痕迹。有了这些抢救性保护,后人才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嗨子戏,而不是从传说和文字的描述中去想象。”

陈党玉认为,能把这些老演员的唱腔留下来,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他们中不少人已年过花甲,在淮河两岸远近的名气也只是“陈湖唱戏的”。逢年过节,陈党玉总会回到家乡看望这些老伙计,给他们带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而他们总会问“咱戏班啥时候出去演出”,这令陈党玉无比动情。

采访结束时,陈党玉忍不住走到院子里对着记者清唱起来:嗨,说俺猫(当地方言,指“说谎”)俺就猫,石滚鏊子水上漂,鹞鹰衔个驴驹子,老鼠能撵大狸猫……

这些插科打诨的唱词,令人仿佛看到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欢乐的画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