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与《信阳日报》的十年


易建昊

《信阳日报》陪伴我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基层工作者,已有整整十个年头。我也逐渐从一名读者变成了一名作者,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我和《信阳日报》的这些年……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我的爷爷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喜欢写文章,经常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以及《信阳日报》上见到他的文字。我的父亲是一名记者,我记事起就常常见他在深夜伏在桌案上写文章,那时好奇的我便问他,为什么每天有这么多作业,写这么晚?父亲淡淡地说,深夜里能让人更加安静地思考,写起东西特别快,思路也清晰。我那时不解,怕打扰父亲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只静静地在父亲旁写我的作业,或许就是从这时起,我便也与文字有点缘分了。

初中时,我就读于信阳市九中。我的班主任肖潇老师是个很喜欢看报纸的人,课间我与同学嬉闹经过她办公室时,总看见她拿着《信阳日报》细细端详。她经常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她在日报上读到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刻刻琢琢》的文章,文章里运用了很多优美的辞藻与句子,让当时的我心生憧憬。肖老师看出了不爱说话的我对写作颇感兴趣,便慢慢教我打磨标题、划分段落、点题结尾等诸多写作方法与技巧,受《信阳日报》与肖老师的影响,从此,我便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写作,建立起了写作兴趣。《信阳日报》和肖老师也成了我写作路上的“启蒙老师”。

高中时我去了郑州读书,与父亲见面的时间便只有春节时的寥寥几天。父亲为了让我消遣,便每周从信阳给我寄一些文学类杂志和《信阳日报》,让我逐渐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偶尔会在报纸上看到父亲写的文章,我便打电话向父亲请教,怎样的文章才能被《信阳日报》采用。父亲说,文笔的提升是需要阅历和时间的,你现在多学多写,这一天总会到的。从此,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我写的东西发在报纸上,要让父亲认可我。这天开始,我便以文章能上《信阳日报》为目标,它也渐渐变成我和父亲之间感情交流的主要话题。

2022年,我参加工作,因为爱好写作,罗陈乡领导安排我负责宣传工作,撰写乡政府的日常动态信息、记录基层风貌。我也终于有机会向《信阳日报》投稿了。精诚所至,努力终有回报。同年11月18日我的文章终于被日报采用,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登上《信阳日报》。我兴奋至极,便立刻给父亲和肖老师打去电话,分享登报的喜悦。没想到,儿时梦想在我25岁的生日这天实现了,《信阳日报》送给我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

过去两年,时常因为工作繁重与各种原因,感到力不从心,在深夜里加班写文章的身影渐渐与当年的父亲重叠,开始慢慢理解了父亲的执着与坚持。每当我工作生活中困惑迷茫时,便拿起手边的《信阳日报》细细品读,看省、市政策发布;读县区新闻,了解周边县城动态发展;读诗歌散文,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时过境迁,获得消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新媒体时代看报的人变得少了,但我却独爱《信阳日报》。《信阳日报》于我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少年时代的启迪者、见证者,它承载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的文字缘分……

初遇、相识、爱上的十年间,《信阳日报》未曾离开过我,我也一直坚守着它。感谢《信阳日报》陪伴我的这些岁月,千言万语难诉衷肠,唯愿日报的未来能更加璀璨耀眼,继续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信阳日报》,我愿意做你永远的粉丝。

(作者系光山县罗陈乡政府工作人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