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非遗融入旅游


□周涛

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底蕴。信阳是文化资源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齐全、项目众多,翔实记录了信阳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审美习惯,展示出了豫风楚韵的文化风貌。

信阳民歌体裁多样、风格独特,生动表现人民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罗山皮影戏的唱词和道白内容丰富,操作上呈现人民喜、怒、哀、乐;光山花鼓戏融入豫南民间小调、歌舞、楚剧唱腔,并吸引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潢川火绫子以热烈又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为人们带来欢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反映着每一位大别山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

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在文化产业广泛应用,改变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方式,催生出丰富的文旅场景,积蓄着强劲动能。例如,在今年5月21日联合国总部“茶和天下·茶经雅集”展览活动中,皮影戏、剪纸、面塑以及“山哥茶妹”生肖盲盒、茶具、钥匙链、书签等多种文创产品,深受外国嘉宾们的喜爱;再如,近年来,信阳举行的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大批“守”艺人让传统技艺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镇、红色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人,助力着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之魂,助产业之兴。激活文化创意,培育文化新业态,不断为产业注入“创新基因”,是推动非遗“文化价值”向“实用价值”的华丽蝶变。笔者认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我们要进一步鼓励非遗传承人将非遗融入旅游空间,使非遗成为丰富旅游产品的重要选项。与此同时,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