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今年以来,我们与河南省考古院展开密切合作,全力投入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致力于精确掌握文物的数量和情况,严谨整理和分析普查的数据,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日前,罗山县“四普办”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罗山县位于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县域总面积2071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下辖20个乡镇及街道。罗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最早时期的李上湾古遗址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历史;商周时期发现了丰富的古息文化遗存,天湖墓地作为商代古息文化的代表,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青铜鸱鸮提梁卣内发现的液态古酒曾轰动国内外,被称为“小殷墟”。特别是作为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英勇作战,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见证和英勇故事。
据介绍,罗山县目前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4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馆藏可移动文物1156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239件。
搞好文物普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安全措施。一直以来,罗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24年3月19日,召开了全县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动员大会,会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并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局委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罗山县“四普”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首先拨付一定的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多次专题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领导汇报,保证文物普查和田野调查的顺利开展。
罗山县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组织的培训学习,第一时间掌握新政策、新要求、新内容。进而以点带面,由先期参加培训的技术骨干迅速组织普查工作人员进行“四普”系统的学习。借助外力、外脑,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联合成立4支普查工作队,抽调普查人员20人,配备了无人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普查服装、普查证等设施设备;
先后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密切联系,以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两条主线组建跨学科、高水平的团队。除罗山县文物工作人员外,团队核心成员还引入来自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以莽张镇为试点,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湖墓地和新发现古石桥作为实地调查培训对象,对“四普”工作中复查和新发现文物点的信息采集、登记表填写及普查系统与软件使用等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然后以乡镇为单位展开文物普查,普查前确定所在乡镇文物点的数量、位置,根据位置远近及难易程度,划分时间节点,依次对照“三普”文物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普查,确保数据采集准确。
加强队伍建设,携手高校科研机构,以点带面科学准确开展普查……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目前,该县已完成普查点142处,其中文物复查点134处,新发现8处,拍摄拣选标本及古墓葬出土器物160件(套)。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据了解,下一步,罗山县“四普办”将与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在革命旧址、古建筑、长征文物、茶文化遗迹、罗山土陶史等专题上深度发掘罗山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不断提升普查的质量和水平,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