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执一针一线 传匠心师心


——记我市布艺非遗传承人方德英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文/图

近日,在我市布艺非遗传承人方德英的工作室,年逾七旬的她正聚精会神地缝制一件旗袍。针线在她的手指间自如穿梭,整个工作室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布料香气,让人感到宁静而舒适。在这里,方德英老师将一段关于匠心与传承的故事娓娓道来。

方德英今年已是72岁高龄,坚守布艺创作是她毕生的事业。“我母亲会织布,我也会,但我更擅长的还是裁剪和缝制衣服。年轻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我从1983年就开始收徒弟了,至今我教授过的徒弟共有1000多人。”方德英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布艺创作的道路上,方德英一直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每一件布艺作品都经过她广泛搜集素材并融入自己的构思与创新制作而成。在她的工作室内,除了旗袍等中式服装,还有手提包、金瓜抱枕、布老虎、各种香包等精美的布艺作品。这些作品既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传统布艺针脚细密,做工严谨,非常耗时费工。就拿这只布老虎来说,从开始做样到全部制作完成至少需要五六天的时间。”方德英说,传统布艺品的制作烦琐,每件布艺作品都需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不但考验手艺人要有熟练的技巧,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艺术灵感。工作室里精美的服饰和工艺品都出自方德英和徒弟庸琳之手。

在众多的徒弟中,庸琳是方德英眼中的“得意门生”。24年的师徒缘分早就让她们亲如一家人。“琳琳有天赋,肯吃苦,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她18岁就跟着我一起学习,今年她都42岁了,我们师徒二人相伴了24年,就像母女一样亲。”

提起亦师亦母的方德英老师,庸琳心中满是感激。“我从小就在方老师的身边,跟她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方老师对我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我很感谢她。这20多年,她对我的关怀和教育让我受益终生。”

多年来,方德英和庸琳师徒二人共同为推动布艺的发展贡献力量。她们一起参加展览、比赛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知名度。她们还积极参与教学,将布艺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师徒二人不仅用坚守和热爱书写了一段传承的佳话,也让这门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采访最后,方德英表示:“这些作品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温度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见证。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坚持手工制作的温度,每一款设计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我的双手,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布艺的魅力,让这些美丽的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连接人心的温暖纽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