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难忘信师附小 +


郭 戈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首流行歌曲《我心中的路》开头这样唱道:“世上的路有无数,最难忘是童年的路、青春的路。”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就读于信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信师附小),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美好人生的起点,母校和老师们给我的教育让我一生受益。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淡忘,但对信师附小的记忆却依然清晰。

信师附小与信阳师范学校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颇深的豫南名校相伴随。校园内绿树成荫,满是柿子树、梨树、杨树和一些花坛。信师附小除了学校历史悠久、管理规范,还因为教师多为信阳师范、潢川师范乃至信阳师院毕业的优秀学生,拥有一批认真负责、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

老校长张庭义中等个头,身体强壮,看起来文质彬彬,平易近人,他经验丰富,宽严有度,治校很有一套办法,老师们都很敬佩他。80年代中期一个炎热的夏天,在南湾水库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活动中,我偶然碰见了多年未见的张校长,言谈之中他仍能记住我上学时的一些事情,让我很是感动。

信师附小的老师十分敬业,都是绝对的实力派。记得气度不凡的张秀云是河南省第一批特级教师,温文尔雅、治学严谨的郭承禹也是名师。班主任们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例如气质典雅、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张秀莲老师,是我第一任班主任。第二任班主任刘信云是一个身材高挑的数学女教师,她让我做过几次“小先生”,辅导因病请假缺课同学的学习,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我的数理化学得不咋地,倒是初中平面几何却学得很好,这都是初中数学杨金荣老师的功劳。她业务精湛、充满自信,上课从不拿讲义照本宣科,所有知识烂熟于心。

那是一个特殊年代,学校开门办学,学制短,课程少,教材简,教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要大量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现在回味起来,有点苦涩但很快乐,更多的是收获。其中,最难忘的是“学工、学农、学军”。

最早开展的“学农”,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给农村送草木灰。“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家里将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收集起来,由学校组织送到周围农村给庄稼施肥,顺便也观察一下庄稼里生长的小麦、玉米、大豆和各种蔬菜,并且帮助菜农挖花生、摘青菜等。二是捡麦穗、拾稻穗。每年一到6月至8月丰收季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城南信阳农科所周围捡麦穗、拾稻穗,学生们带上水壶和干粮,早早到学校集合出发,每一次都收获多多。

再说“学工”。信师附小邻近的工厂较多,我们参加“学工”的工厂主要是东、西两边的汽车配件厂和食品厂,时间大约一两周。我们在汽配厂先参观厂区和生产流程,看着工人师傅们在又脏又累的铸造翻砂车间,以及在噪声刺耳的车床旁认真辛苦地工作,心里充满了敬佩。在食品厂“学工”最有兴趣。整个工厂充满着新鲜的食品香味,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流水线出来的一个个面包、桃酥和饼干,很有成就感。为此还获得了一个有趣经验:干了一天晚上回家也不想吃饭,不是因为在“学工”时吃了东西,而是由于闻香久了、香味浓了,也会有饱腹感。

“学军”不光是走走正步、练练刺杀、投投手榴弹、学学匍匐前进,还要打起背包到野外,到郊区山林开展长途野营拉练。一路行军,一路歌声,途中还安排一些训练项目。大队人马宿营时,开吃午饭,那时候条件差,基本上是面包、馒头、煮鸡蛋和咸菜等。小学初中时,学校在贤山、龟山、羊山、金牛山搞过好几次野营拉练,至今想来还很有意思。

犹记得信师附小一班的于伟平、陈新华、刘梅等同学,都住学校邻近的市委院,其中俊俏的于伟平是班长,也是市广播电台儿童节目的兼职播音员。乖巧的陈新华、刘梅是文艺委员,也是每天上午上课前全班同学齐唱的指挥者。付越的父母都是师范学校的老师,学习始终稳稳当当,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以至大学,我们都在同一所学校。信师附校六班的张楠、贺南、牛红亮、陈学东同学等均各有所长,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青春时光。

在1979年全市中考中,经过师生们两年的努力奋斗,信师附校1979届初中同学顺利毕业,其中大多数都考上了市里的两所重点高中,以优异成绩共同书写了母校教学实验和创新发展上的一段华丽篇章,这也充分证明信师附小所创办的“戴帽中学”是相当成功的。现在回想起来,能够上信师附小和信师附校,真是我的幸运和福气啊!正如《我心中的路》这首歌结尾所唱:这里是我最难忘心中的路,她是阳光,她是梦幻,总是把我来鼓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