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一百包立顿可以是同一个味道,而一杯信阳毛尖却可以有一百零一种味道。
这背后是茶叶加工的标准化问题。信阳毛尖因为品种、山头、树龄、制茶人、水温、浸泡时间等不一样,会让茶的味道变得不一样。工业流水线生产的茶包却可以实现同样的香气、同样的外观、同样的口感。
虽然,喝茶的意义远不止于解渴,对于茶道,我们更多地追求多样共生。但是,从茶产业发展的层面来看,茶叶加工的标准化并非坏事。特别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相关茶产业品类众多、价格杂乱、标准缺失,老茶客尚且担心受骗,想尝试喝茶的新人更会望而却步。
信阳毛尖的产业之痛在标准化。2023年12月1日施行的《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则明确规定了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品质特征的执行标准,为产业“出圈”提供了重要的解决之道。
然而,标准定得好,关键还在执行好。根据国标规定,信阳毛尖茶以其鲜叶采摘期和质量分级,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优质信阳毛尖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标准出台,更多的是在政策层面,落实细化,信阳毛尖既要跋山涉水——通过携手制茶大师,建立起好茶的认知标准;又需一掷亿金——通过制定严苛标准、建设现代化智能工厂、组建专职团队等,将标准推行贯彻到底,最终呈现在货架上的茶品全都统一等级、统一品质。这样才能大大减少消费者的选择顾虑,让茶叶消费变得更简单、更轻松。
当然,把标准刻进基因,并非要抹杀信阳毛尖的差异化,而是要以种植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走出一条真正适合信阳茶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