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致富“黄金饼” 甜香 油酥馍


□本报记者 马童 文/图

问及息县有哪些美食,可能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息县油酥馍。

3月25日,记者走访了息县县城一家有名的油酥馍店——彭家油酥馍。店主彭刚是非遗传承较早有记录的油酥馍传承人彭增仁的孙子。从彭刚爷爷到他父亲,再到他做油酥馍已经80多年了。

“一天能卖几百个,早晨5点开始做,直到中午11点才能停下来。”彭刚说,“我家的油酥馍虽不能说做得最好,但在县城里还算数得着的。”

纯正的息县油酥馍是什么样的?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名食指南》对此有记载:息县油酥火烧为名小吃,其外形椭圆,细丝盘绕,色泽鲜艳,拿起即碎,酥脆甜香,十分可口。

说起来,息县油酥馍制作并无秘方可言,只是制作程序略显烦琐,用的铁锅很特别。一般用热水和面,掺入生猪油、香油、葱花、食盐等,随后将面撕成长条卷起来,再压成圆饼状,最后放在大铁鏊上烙制。大铁鏊下是木炭炉,饼将熟时放在炉内火烧,色泽金黄时便可出炉吃了,此时酥脆无比,动则掉渣。而油酥馍最大的讲究也在于现烤现吃。

彭刚习惯在大铁鏊上放一块生猪油,按他的说法这样会更香。至于现烤现吃也并非矫情,实在是大铁鏊的烙制条件不易模仿。

大铁鏊为生铁铸成,厚度在3厘米到5厘米,用木炭将其烧热到可以烙饼时大概需要半小时。此时铁鏊表面温度并不很高,但热量十足,正可把面饼烙到熟透。若换作家庭常用的电饼铛、空气炸锅之类,要么热力不足,要么温度过高。

息县人在吃油酥馍时通常喜欢在中间加一个鸡蛋。中间灌了鸡蛋的油酥馍,经火烧后外酥内软,也就便有了“鸡蛋灌饼”的名号。

油酥馍成为“鸡蛋灌饼”的背后,其实是息县油酥馍的巨大嬗变。嬗变的背后是息县淮河古村落庞湾村上千村民勤劳致富的生动故事。

“我们村八成村民在外地做油酥馍,其中一半在北京。”息县谯楼街道庞湾社区妇女主任王厚灵说,“除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大多数村民都靠做油酥馍讨生活。”

20多年前,王厚灵一家也在外地做油酥馍。济南、杭州、天津、北京一路走下来,她发现油酥馍在北京很受欢迎。

王厚灵说:“北京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人们吃早饭讲究方便快捷和营养丰富。而我们灌了鸡蛋的油酥馍,正满足大家所需。顾客有需要的话,刷上各种酱料,加上里脊、火腿和生菜之类,可以卖到十几元一个,再配上一杯豆浆当早餐,特别受欢迎。”

曾经一元一个的素饼子摇身一变,成为北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营养丰富早餐。庞湾村民也因此纷纷致富,并逐步扩大经营。4年前,王厚灵因孩子上学回到老家,其老公继续留在杭州,不过不再是做油酥馍,而是靠着此前做油酥馍的积累,在一所大学开起了超市。一家人的工作生活也不再是当初推着餐车做油酥馍的状态。

小小油酥馍,致富“金元宝”。庞湾村民靠着这小小的油酥馍发家致富,也带动了周边村及其他乡镇的一些群众纷纷奔赴各个城市,做起了油酥馍的生意……正如息县人常言:“香喷喷的油酥馍,富了半个息县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