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银
作为一家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我除了与下属们干在一起,还与他们打成一片,他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我说。每天晚餐任务完成后一起吃工作餐的时间,也是我与一帮年轻厨师交流研讨的黄金时刻。从烹饪技法到特色菜肴的传承与创新,从个人成长经历到人生感悟,可谓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当他们问起我成功秘诀的时候,我告诉他们:首先我不算成功人士,其次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这些年拼搏发展一路走来的动力与支点,那就是十六岁那年我为自己立下的规矩。
那是1996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天气还很寒冷,衣着单薄的我饿着肚子、迎着寒风,漫无目的地走在固始县城当时最为繁华的街道——迎宾路上。街上开始渐渐热闹起来,早餐店里坐满了人,他们悠闲地吃着转馍、喝着胡辣汤,还有人就着鹅块喝起了小酒。走到近前,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用手摸了摸揣在内衣口袋里仅有的十元钱,然后便强忍着食欲,把口中不自觉聚集的液体用力咽下去,快步逃离了。
三天前,十六岁的我自身一人离家来到30公里外的县城找工作,也算是勇气可嘉。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个初中刚毕业、没有任何技术专长和工作阅历、也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大男孩,想凭一己之力在县城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在城里连续转悠了三天,见到像样一点儿的门店就走进去问人家要不要招人,结果是到处碰壁。从家里带来的凉馍已经啃光了,跟亲戚借的五十元钱已经花出去四十元,下一步我该怎么做呢?难道就这样蓬头垢面、灰溜溜地回家吗?忍着饥饿,我边走边思量。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我竟然在心里暗暗发誓:好男儿志在四方。没有靠山,一定要让自己活成一堵墙!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离家第四天的上午,县城一家小饭店收留了我,工作是打杂、刷碗、洗盘子,待遇是管吃管住不给工资。
进店工作第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剩饭剩菜这么好吃,白开水这么好喝,破旧的小床睡着这么舒服……
当晚,我在随身携带的一个旧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了给自己立下的几条规矩:一、不怕苦不怕累,识眼色多干活不偷懒;二、处处留心学手艺,勤观察多请教;三、常怀感恩之心,多念别人好处,多学别人优点,多找自己不足;四、不吸烟不喝酒,不沾染坏毛病,不乱花一分钱,孝敬父母,为家庭做贡献。
这些规矩我不仅写在纸上,更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虽然没有工资,我依然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到店,首先伺候老板洗漱,给老板整理床铺。然后开始生火烧水、择菜洗菜、烫鸡褪毛、胣鱼洗鸡鸭、炖汤、烧卤锅……老板交代的事我干,老板没交代的事我也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我干,不该我干的事我也干。每天从早忙到晚,直到夜晚九点多钟活还没干完,人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只有咬牙做下去。等把活全部干完,才能匆匆加热一点顾客吃剩下的饭菜作为“晚餐”。好多次我都强忍着眼泪默默告诫自己:坚持!坚持!不能违背了自己立下的规矩!不能丢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老板被我坚持不懈、任劳任怨的精神感动,一年后不仅给我开了工资,还开始教我学习配菜、炒菜。
有了学习的机会,我就像海绵吸水那样,如饥似渴地学习烹饪基础知识。为了练习刀工,手指头负伤无数回。为了掌握颠锅翻勺技巧,我把工具和沙子带到寝室,反复练习到深夜。老板给我开的那点儿工资,一半让我拿回家交给了父母,另一半除了给自己买一点必要的洗漱用品外,基本上都用在了买烹饪书籍、订阅烹饪及营养方面的报刊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成为小饭店的掌勺厨师,并且以此为起点,一步一步成长为全县餐饮龙头企业的厨师、市委接待窗口的主厨、大型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还被业内同仁推选为信阳市餐饮业协会名厨委员会秘书长。个人生活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市区买了房,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尽管如此,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做好本职工作、出色完成任务的同时,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充电,并且致力于地方特色菜肴的挖掘、提升、创新与传承,力争为弘扬地方餐饮文化、打响信阳菜品牌做出自己的贡献。
尽管工作忙碌,但一有空闲,特别是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扪心自问:十六岁那年你给自己立下的规矩还在坚守吗?它还合乎这个全新的时代吗?这样无数次地扪心自问,使我愈发坚定了一个信念:即使我是一颗微不足道的露珠,也要守住自己的规矩和底线,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在折射太阳光辉的同时,自己也始终保持是一滴纯净的清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