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2023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地短。因为冬天一过,我的老师胡巨成就要从河南日报社信阳分社社长、信阳市委副秘书长的岗位上退休了。
就像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一样,我总是不能把老师和花甲之年联系在一起。
认识老师时,我刚过而立之年,老师也正当壮年。
那是15年前普通的一天,却开启了我新闻职业生涯不一样的15年。
清楚地记得,2009年4月14日上午,刚到信阳就任不久的胡老师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陪同下,深入息县,用老师的话说是“拜门头”。老师向我们介绍河南日报用稿需求,娓娓道来,简单明了,鼓励我们多写稿、写好稿。
当时的我任息县县委外宣办主任,听君一席话,十分受振奋。长期以来,我们身在基层,视野较窄,而且写惯了八股文,对河南日报用稿要求不甚明了,对其灵活的写作手法难以驾驭,给河南日报投稿,既不知要义,又不明途径,有畏难情绪。老师的鼓励和教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虽是短暂交流,但老师的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得知我们要举办首届息县骨干通讯员培训班,老师欣然接受为大家讲一课的邀请,让我们很兴奋也很感动。
两天后的4月16日,我和全县100多名基层通讯员一起,首次聆听了老师的授课后,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采访写稿,不亦乐乎。
用脚步丈量息州大地,将笔头扎进沃野田园,那些年写了多少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呀,都流淌在了生命的记忆里。
在我的工作邮箱里,静静地躺着数百封与老师的邮件往来,其中仅从2009年4月到2015年我调入信阳日报社工作的6年间,我和老师的工作邮件居然有近400封。这些邮件大多是一来一往,我发去稿子,老师认真修改后,发给编辑部的同时转发给我,有时还会给予点评。而我收到稿件,总会反复品读,认真揣摩。如果说我的稿件还算得上是毛坯房的话,老师修改后就摇身一变为能拎包入住的精装房。正是在老师这种手把手的教导下,我的新闻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一贯落后的息县新闻外宣工作也一度步入了全市先进行列。这其中,老师功不可没。
不独对我,当时全市有不少通讯员都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快速成长。可以说,老师凭一己之力,为信阳新闻宣传培养了一支生力军。
到报社工作后,我与老师的邮件往来少了,但微信交流多了。每遇工作难题,总向老师请教。老师也总是四两拨千斤,为我指点迷津。偶有重磅稿件,老师仍然甘当第一读者,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斧正。
所幸与老师有过多次合作,从《八年“哑女”说话了》到《息县“爱心接力”救助小梦瑶》,从《魂兮归来》到《新潮的“老支书”》,从《将门布衣》到《息州林工》……和老师一起采访,并肩战斗,学习他细致入微的采访技巧、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武术高手从不扎马步”“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能两个字说清的,绝不三个字”“顺溜,折腾,空灵”……老师的这些教诲,如今仍是我新闻从业路上的指路明灯。
时间过得真快啊,15年一晃而过,往事历历在目。老师亦师亦友,学为吾师,行为世范。与老师交流,如拥暖阳;读老师文字,如沐春风;看老师墨宝,如临秋水;听老师授课,更是如饮醍醐。
老师当真如同一本书,这么多年,从厚读薄,又从薄到厚,每每打开,皆有所获,每每品读,意犹未尽。
在今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年会上,老师以一份厚重的特别贡献奖向职业生涯作别。集团在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有新闻人的铁肩道义,他有法律人的求实严谨,他有艺术家的清新脱俗,他有文学家的浪漫激情,他信守‘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写字,勤勤恳恳做事,快快乐乐生活’的人生准则,一言一行都在温暖、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投身新闻四十载,无论何等题材,在他笔下都行云流水、举重若轻!”
何其精准!这就是老师最真实的写照。
关上了职场窗口,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正在徐徐打开。2月2日,迎新春书法三人行——傅泽宇、王玉明、胡巨成书法作品展在信阳市文学艺术院开展。开展致辞中,老师说:“教授可以退休,法官可以退休,记者可以退休,但追求艺术之路不能退休!”
何等豁达从容!短暂的休止符后,必定是另一段乐章的奏响……
老师前几天说:老师退休了,期待你的精彩。可是我很惭愧。10年前,50岁的老师出版了厚重的《乡愁》。十年后的今天,我也即将跨入知天命之年,却似乎只剩下忧愁。老师于我,高山仰止。但老师为人为文,师者风范,我辈定当承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老师说:“我在黄冈老家种豆大江边时,也许你们不会想起我,但我一定会时常想起你们。”而我,则想借老师的话,表达一个学生由衷的心愿:“记者可以退休,社长可以退休,秘书长可以退休,但老师不能退休!”
十五年为师,终生为师。盼吾师常回信阳,常来常往。愿吾师退休生活平安喜乐,艺术之树长盛长青!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