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穿新衣,过新年


范广学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们哈哈笑;新年到,贴春联,放鞭炮,噼里啪啦吓一跳……”这是小时候过新年时常唱的歌谣。

那时最开心的事儿莫过于过年,进入腊月门,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期待大年快点来到。因为过大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新鞋子穿。新年新气象,穿新衣,大团圆,亲戚邻居大拜年,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因此乡下人不管生活多么贫困,过年人人做一件新衣服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候,做裁缝这一行是很吃香的,小镇街上就一家缝纫店,还是个社办企业,清一色的女工,个个都有好手艺,每天活很多,从早忙到晚,去店里做衣服的得等好几天才能拿到手,越到过年越是得排队等着。

我大妗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她白天在生产队办的耕读小学里教书挣工分,夜晚就在家里裁剪缝制衣服。不知大妗是拜过师还是自学的,做衣服的手艺一点儿也不亚于裁缝店里的那些师傅们。大妗平时忙,过年前些天更忙,布料收了一堆,大妗测好尺码,记上名字,说好啥时间来拿,从不让人家跑两趟。幸好过年放寒假,队上也没啥农活了,大妗才有大把时间精心做活,都是给左邻右舍亲戚本家做的,手工费也低。大妗也有三个孩子要养,生活也是不易,大妗从来没抱怨过,大舅当过兵,会修理机械,工作闲时也会帮大妗打打下手,减轻大妗的负担。

大妗能干人缘好,招人待见,我小时候常去她家,她老屋前有一棵红枣树,每年枣成熟了,大妗用长竹竿打掉枣子分给我们吃,我们兄妹几个的新衣服都是大妗做的,过年的新衣服口兜也比平时做的要大一些,大妗说兜大好呀,拜年能装东西。

烟酒糖盐和布料等生活用品只有供销社经营,买布还得有布票,布票很难得,乡下人布票是生产队按工分分的,根本不够用,我母亲开垦一小块荒地,种上了棉花,收获后上交供销社换点布票,再轧一部分纯棉,起早贪黑纺棉线,纳鞋底,做布鞋。大妗做的新衣服,母亲做的新布鞋,大年那些天穿着美滋滋的,别提多神气了。

一房、一案、一尺、一剪、一机、一人就是一个缝纫铺,集市上的缝纫铺一家家地开张了,这是农村分田到户后集镇上出现的新景象,人们手头有活钱了,市场活跃了,物质丰富了,不再是供销社独家经营,票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镇上缝纫店的师傅们独立门户各干各的,活多的还带徒弟。大人们常说“有艺好防身”。姑娘们下学后,家里大人首选的就是送女儿去学裁缝,学得一门好手艺,将来好撑门户挣钱。姑娘出嫁时,娘家陪送嫁妆“三转一响”,三转: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一响:收录机。缝纫机排在首位,很上档次的,买缝纫机不再托关系了,但不是有了缝纫机就能当裁缝的,主要是为了面子,做做鞋垫缝缝补补比纯手工做要好看又快捷。

这个时候,过大年人们选新衣的布料不再是单一的黑色或黄色,腰包里有钱布料随便挑,哪好选哪,然后再挑一个有点名气的裁缝铺做新衣,老街上最有名的裁缝铺子是马氏姐妹开的,生意蛮火。

进入新世纪,小镇集市时装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时尚服装琳琅满目,卖布匹的做缝纫的一家家地消失了。人们赶年集,买了年货不忘逛逛时装店为家人们添置几件新衣,挑选自己满意的牌子服装,那个兴奋劲就像中了大奖一般。

网购的兴盛,让时装店一家家的关门,但过大年穿新衣的千年风俗却一直沿袭不衰,网购让生活更方便更自由,老裁缝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小镇上两家裁缝铺只收些做裤边换拉锁打补丁的小活儿。

岁月静好,温暖如春。时代在进步,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年味没淡,风俗没变,过大年穿新衣进入腊月就已唱响了序曲,在外地上班的女儿前天视频通话,要给我网购过年穿的新衣服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