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保群
“太感谢你们了,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感谢你们帮助找到走失多年的堂兄。”1月17日上午,在信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悉心护送下,74岁的郑文斌(长期滞留人员新落户名)回到阔别25载的老家南阳市桐柏县吴城镇朝城村。
“还认得我们吗?我是你的堂弟,这是你的侄子。”郑文斌的堂弟胡成兴见到失联多年的亲人激动得喜极而泣。郑文斌点了点头,竖起拇指,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据悉,2015年2月,市救助站救助一名聋哑流浪者,身上未带有效证件,经人脸识别比对未发现身份信息。随后,市救助站联系特教学校老师,尝试用手语与流浪者进行交流,但其不懂手语无法沟通,给寻亲工作带来很大困扰。按照相关要求,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助滞留人员进行了落户安置、办理了二代身份证,户籍姓名为郑文斌,且享受特困供养和医保等待遇。为了让滞留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市救助站寻亲工作室先后尝试过电话查询、发布寻亲公告、DNA比对、今日头条推送等方式,始终无法获得确切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搜集寻亲线索,近日,一条宝贵的线索反馈回来——南阳市桐柏县吴城镇朝城村一名失踪人员胡成钱和郑文斌十分相似。为了进一步核实郑文斌的身份信息,市救助站寻亲工作室主任李尚霖立即与朝城村村干部及当地民政局取得联系,并驱车2个多小时到朝城村开展调查。通过照片视频辨认,朝城村村委会副主任胡成万和村里的老人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我们村的胡成钱。你看,他腿上的疤是以前烧伤留下的痕迹。”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李尚霖走访了胡成钱的堂弟胡成兴,得到了一样的回复:照片和视频中的郑文斌就是失踪25年的胡成钱。
用真情救助,用真心照料,用恒心寻亲,用爱心护送,这就是市救助站全体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一年又一年的寻亲过程中,市救助站始终践行“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用心用情将滞留人员的“回家路”当作“心头大事”,全心全意解决所需所急所盼,用实际行动助力团圆,守护万家灯火。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