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视窗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坚守好理论创新“魂脉”与“根脉”的基础和前提


□朱新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魂脉,即思想文化的魂灵、主旨;根脉,即思想文化的根底、泉源。没有了魂脉,就如同僵尸走肉,理论就失去了本身的特质,就丧失自身的精神,无法展现其魅力,理论创新也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入歧途;没有了根脉,就成了无源之水,理论就会失去扎根的沃土,丧失动力的源泉,理论创新就没有汲取的养料,失去生机。

坚守好理论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魂脉”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基础。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最重要的文本。早在1938年10月,毛主席就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普遍真理”,“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写作于20世纪,个别提法也因时代变迁已经过时,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的真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所必需的基本功课。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崇高伟大的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等特征。能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仅直接关系到理论创新能否顺利推进,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和道路。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在今天,也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但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论调不绝于耳。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才不会被这些错误的言论所蒙蔽,才能坚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更好推进理论创新。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治国理政,就很可能造成国亡政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走衰的现实也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人民立场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光辉和结晶,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政权势必要遭到历史拷问和最终唾弃。可以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指导,理论创新才能取得新的辉煌,走向共产主义的前景才会无比光明。

坚守好理论创新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根深才能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前提。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的形成,没有中国特色,就没有成功的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将西方文化视为至善至美,致使“外慕”心理的作用下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时至今日,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焕发出光芒,但是依然有人别有用心地为西方文化唱赞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理论创新独立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基础。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的仁人志士用对“圣人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质,以“杀身成仁”的勇气和决心,战胜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崭新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政治理念、“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要求和“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成为解决当代世界发展弊病和矛盾的精神良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思想文化的瑰宝,是理论创新所必须把握的关键所在。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虽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部分跨时空的思想精华,但是,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当今时代更加贴合,更能够服务当代的社会和人民,就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凡是背对着现实实践、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必然会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无法实现古为今用,无法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现时代内涵和形式,才能更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更好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副教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