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凯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纺织服装厂都是机声嘈杂、棉絮纷飞。现如今,传统的嘈杂机器声和纷飞的棉絮被静音的生产线和整洁的环境所取代。工厂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
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9家,营业收入从2016年全省占比3%到去年占比11.3%,基本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链“制造初级丝—加工织布丝—织出成品布—印染后整理—服装深加工—交易大市场”的六大环节。
昨日,记者来到信阳市纺织服装产业联盟会长单位——阳光(河南)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走进宽敞明亮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制衣设备。这些先进的机器在熟练工人的操作下,如同艺术家的画笔在织物上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在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化的吊挂传输系统分别抓取各个“零部件”,精准送到各岗位工人面前,而每条生产线前端的电脑,都会实时记录工人生产的状态。
“为确保品质和交货的及时性,我们注重技术革新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品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把关。”阳光(河南)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东美对记者说。该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与熟练的缝纫员工紧密合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精心呵护。
侯东美说,公司落地信阳以来,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达到了年产30万套服装规模化生产。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交货的及时性,公司赢得了众多品牌公司订单。
在淮滨县玖洲纺织有限公司,智能化机器取代了传统人工。一台织机有近百个锭子同时纺纱,巡检机器人进行自动筛查、接线、落纱等工作。
目前,该公司厂房已有近2万平方米,生产线也从以前的2条增加到如今的6条,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尽管大型工厂凭借其规模和资源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但小作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位于淮滨县滨湖街道梓树社区的嘉信制衣厂内,一排排缝纫机飞快地运转着,员工们在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一件件服装在辛勤劳作中不断完成。
“小作坊虽然规模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没有竞争力。相反,小作坊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能力,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嘉信制衣厂负责人刘文凤告诉记者。
此外,在加快培育壮大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过程中,我市制定了壮大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
“未来三年,从产业发展的走势看,我们要实现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到2025年,新增喷水、喷气织机5万台以上;每年新增纺织服装企业40家、规上纺织服装企业30家;市级以上纺织服装研发平台力争突破30个,新增纺织服装行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培育营业收入超5亿元纺织服装重点企业5家以上,营业收入达350亿元。”市时尚纺织产业链工作专班推进办主任,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远良表示,同时,还要形成中西部地区化纤纺织中心、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中心,努力打造时尚服装产业高地、特色服装产业高地。
笃行不怠启新程,铆足干劲谱新篇。在市委、市政府政策措施的鼎力支持下,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定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等五链同构的发展思路,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