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绽放(下)


曹树武

(接上期)

音律构成:永驻欣赏审美的空间。《春江花月夜》形成于中国古典诗渐趋成熟的历史时期。那时,讲究用词用字的平仄成为风气。此种七言歌行体,每句七字,基本上都是由两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而构成,即二二三的音尺构成形式。从全诗来说,只有“青枫浦上”和“捣衣砧上”有所例外,是一个四字尺。这两个诗句节奏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四三式。从诗中对平仄的运用来看,不是很整齐,但很注意声调的运用:一句之中不全是平调,也不全是仄调,总是有所起伏,与诗人情感非常合拍。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在声调上形成高低起伏,平仄间杂,在音律上就形成了一条曲线,读者读起来和听众听起来,都富有美感。由此展现意象语言:彰显诗歌语言的高雅。

——心房细润渲染。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以“月”“人”“江”为中心意象来呈现情感。诗中的自然景色有多重转折,而自然风景实际上就是心情的符号,是诗人心理信息的一种代码。诗中多数意象都是以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人”和“长江”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以“明月”为中心的如“霰”“霜”“孤月轮”“江月”“白云”“月华”“斜月”“落月”;以“人”为中心的意象如“何人”“明月楼”“离人”“乘月”等;以自然景物特别是“长江”为中心的意象如“春江”“江流”“花林”“白沙”“长江”“鸿雁”“鱼龙”“闲潭”“海雾”“江树”等。情感细润,入耳至心。

——意象语言美妙。议论性、描写性和叙述性语言是一度语言,它只有一层实用意义,其目的是告知,而不是审美。诗中的多数语言即意象,都可以有多种解读。每一个意象都是诗歌作品中的一种元素,都有其内在结构。如“青枫浦”和“碣石”等意象,就绝对不只是一个地名而已,而有着深层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解读此诗,也正是通过对这种意象化语言的多义性、艺术表达的隐喻性和意义阐释的增生性的理解来进行的。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一个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模式。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往往都是采取这种内外两层的结构模式。而惟妙惟肖之处,令人心旷神怡。

——审美时空璀璨。富有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中没有直接点明题旨。它往往只是以“明月”“春江”“江树”“鱼龙”“碣石”等不明确的意象来抒情,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审美时空,并让读者可以参与其中,发展这些意象的意义。开头的“春江”,如果不是诗中有“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我们也不知其究竟指哪一条江。诗中的“青枫浦”和“碣石”,虽然现在在江南或江北也还有如此之类的地名,而究竟所指何处,也还是一个谜。这些地名,应是传统文化中某种情绪的代名词,而非确指。诗人所创造出来的审美时空,所用的基本上是意象化语言,每一句诗中的意象都有其内在结构,往往又都没有确指的内涵与意义。

——情感音符铭记。诗的结尾,绵远动人,不知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归自己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诗人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思念之情,情韵袅娜地展现出回味不尽的绵邈。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的心理和情感的符号,都是诗人所创造出的记忆情长的音符。“明月”也一定就是他当年所见的明月,“春江”也不事实上就是他当时所见的春江,而极有可能是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心理性的代号。历经诗歌长河的艺术殿堂里,此诗依然富有大雅欣赏之处。

诗的艺术结构和文的艺术结构相比,有其特殊性。诗有其外在的结构,更有其内在的结构。在诗的情节、诗的情感、诗的意律和诗的语言等方面的结构形态,极具审美价值。如此多娇的景物,展现在春江花月夜的绝美画卷之中,而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确也是实至名归。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