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绽放(上)


曹树武

宁静之美,来自月光之下。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打通诱人奇妙的艺术境界,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共同构筑成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

乐府歌诗:博大精致艺术的魅力。《春江花月夜》成于唐代,红于明代,最初作为旧乐府旧题诗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府集》之中。流传千百年来,依然富有其艺术魅力,在思想内容的深广、艺术形式的完美、艺术技巧的高超上,可谓称之为中国古代歌行体中的上乘之作。西方结构主义文论认为,作品完成以后就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进一步印证了这首千古名作的博大精致。一幅幽美旷邈、清丽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妙不可言。诗人闻一多给它最高的赞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虽然不很长,其艺术结构却相当复杂,是一种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性存在。它就像一棵多面体的宝石,从不同的方向去看,都能闪射出不同的光彩。

抒情写意:铸成艺术独特的天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月亮刚刚出现时的海边情景:在春天,长江出海口既是江的尽头,也是海的边缘,长江的潮水和大海的潮水已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在海上,明月与潮水一同升起,月亮好像是从潮水中涌出来的。这种描写,既自然实在也新颖独特。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此时,明月已经升在天空,让长江边的芳洲和花草树木构成的风景又为之一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明月已经升到高空,普照天下所有的物体,形成天地一体的壮丽景观。“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此时,月亮已开始西斜,只不过诗人并不直写天上的月斜,而是通过江潭里的月亮来曲写。“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月亮正要落下,大江边的树林也披上了不舍告别人间的余晖。而月光照耀着春江水,并随波荡漾了千万里,春水处处沐浴着皎洁的月华。此诗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抒情线索清晰、思想层层深入,主要就得力于这种外在线索的安排与层次感的构思。“月出”“月升”“月斜”“月落”四个部分是一个互为条件和互为依存的关系,并由此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情感曲折:锁定艺术结构的起承。诗中所抒写的那种相思离别之苦,是按照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诗的感情非常丰富,却是以对大江南北不同风物的想象来构成的。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为诗人情绪发展的第一时段,情绪相当饱满。那是月亮初出、光照万物的时代,也是诗人神采飞扬、情思充溢天地的时代,可谓之“圆满”。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开始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乃诗人情绪发展的第二时段,极力抒写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从远古至今,从山地到海边,自古如此:明月时常有,一代一代的人生却消失无踪。可谓之“遥想”。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为诗人情绪发展的第三时段,集中表现人间的相思离别之苦。主要通过“扁舟子”和“明月楼”、“月徘徊”和“妆镜台”的关系来加以揭示。可谓之“苦思”。从“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为诗人情绪发展的第四时段,是抒写诗人“要回家”的情愫:春天就要过去,明月就要沉落江潭,远行之路凶险,犹如那“斜月沉沉藏海雾”。温馨在家,家才是可以依恋的港湾。

张若虚这首诗就是以情绪的起承转合,来实现诗歌艺术结构的起承转合。一个回流表现任何时代都是永恒主题的“回家”,形成全诗的高潮,如此之高妙和精致。(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