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遥忆郑桓公(下)


郑成杰

(接上期)

临危受命的郑伯友在司徒任上如何作为,《史记》记载:“为司徒一岁,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可以看出,郑伯友是如何体恤民情,关心民疾,勤于国事,殚精竭虑。但是,此时的周幽王宠信褒娰,废申后及原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触怒了西周王朝最强大的政治靠山——申侯。申后是申侯的女儿,而申侯又是由西周王朝的姻亲世家,世代的皇亲国戚,原申侯曾是周宣王的亲娘舅,《诗经·小雅·黍苗》一诗曾专门歌颂周宣王派召伯虎在申地为申候营建城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可见申侯在西周王朝的尊崇和政治地位。周幽王要废后易太子,申侯岂能坐视不管,《史记》记载:“幽王以褒娰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周幽王废王后、易太子这些涉及骨肉至亲,王权之争。虽为司徒的郑伯友也无可奈何。在祸患临头而无可逃避的绝境之地,睿智的郑伯友向一切贤良智士寻求救民之道。据《国语·周语》记载,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在这里,郑伯友说的“何所可以逃死?”并不是自己逃死,也不仅仅是家人逃死,而是国人——国家和人民。根据历史记载,郑伯友在史伯的建议下,征得周幽王的同意,“东徙其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竞国之。”史称“桓公寄孥”,孥,国家之人也,国家之财也;不然,何用十邑,何以竞国之。试想,残阳古道,寒鸦衰草,凛风烈烈,一派萧杀的境况下,郑伯友千叮咛,万嘱咐,目送国人向着东方求生之地,扶老携幼,倚伛提携,奔向新生。东迁,选择了新生,留下,意味着死亡;生离死别的抉择中,郑伯友选择了留下,选择了死亡,这是何等的凛然,这是何等的决绝!烽火狼烟中郑伯友投身到抵抗外族的入侵中,以司徒之职,殉难于天下。人们慕其忠烈,将郑伯友安葬他的郑国封地,谥为郑桓公。桓者,寓意为: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桓作为谥号,褒扬之意,尽在不言中。郑桓公是古代帝王中,第一个谥为“桓”的国君,比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还早了近一百三十年,表达了人民对郑伯友的深深敬重和尊崇。

如今,公元202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的郑桓公墓又被整修一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人们的凭吊。世界郑氏华人来到这里,郑姓后人感念郑桓公睿智洞察,未雨绸缪,慈爱国人,桓公寄孥,为众生谋一条避死向生之路,繁衍出如今一千二百多万郑姓子孙!中华儿女来到这里,追思郑桓公面对外族入侵,慷慨赴国难,以身殉国的壮举,更景仰其睿智洞达,寄孥东迁,为覆灭的西周王朝东迁趟出一条道路,开创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进入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明绽放的新纪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