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网红局长”的环保事业


□本报记者 马童

早就听说罗山县环保局有一位“网红局长”,退休后更是当地有名的环保达人。

11月29日,记者带着好奇找到了这位环保达人——黄光玲,退休近两年的罗山县环保局原副局长。找到黄光玲时,她正在罗山县城新建的春澜湖公园边处理昨天收拾来的废弃水果。

“都是水果店里没有卖相或者腐败的水果。”黄光玲说,“我让他们攒着,每天收拾回来切成小块装进桶里发酵,做成酵素。”

说话间,黄光玲带记者走进了她的环保站,里面放满了桶装的酵素,散发着酸腐后的清香。其中一面墙上橱窗里的许多小瓶子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些小瓶子里装满了包装绳、圆珠笔芯、金属瓶盖等杂物,原来这都是黄光玲鼓励小学生们把身边的垃圾分类好收集在一起的。

做酵素推动生态循环

“我这人没啥爱好,就是特别惜物,见不得浪费。在职时,就爱捡垃圾,热心推广环保酵素。”黄光玲说,“往大了说,我是响应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身体力行做酵素,推动生态循环。”

黄光玲说,大量的生活垃圾并不适于燃烧但可以生态利用,如果都被倒进垃圾桶,最后焚烧发电,既造成浪费也带来污染。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其中可以生态利用的垃圾发酵成酵素,是实现生态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

说到酵素的好处,黄光玲滔滔不绝:“可以还田做肥料,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同时还能改良土壤;可以生活清洁用,清洗器具,随生活废水排入下水道还能够净化水体;可以浇花浇菜,让植物生长更健康,且无公害;从高处喷洒在空气中还能净化空气……”

为此,做酵素,成为黄光玲和其退休姐妹罗敏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做酵素的材料很多,随处可见的废弃蔬菜叶、水果都可以拿来切碎后封装在桶里发酵,3个多月后便发酵成清亮又清香的酵素。为此,黄光玲买来了300多个各式大小的塑料桶,租了几处房屋存放。但和整个社会废弃的材料相比,黄光玲能做的非常有限。

罗敏说:“从收集到封装,都是些体力活儿,我们俩每天也就处理几十斤。”

做酵素的周期长达100天,不停地做下来,黄光玲和罗敏两人根本干不了。于是,黄光玲创立了罗山县生态保护协会,向社会传播环保理念,吸纳环保志愿者,呼吁人们在家庭做酵素。

许多热心环保的人加入黄光玲的志愿服务队伍。罗山县退休干部李忠夫妇就是罗山县生态保护协会的铁杆志愿者。

“只要会长在群里一喊,我们两口就一定到场。”李忠说,“我这两年也跟着在家做酵素,一做起来就停不住,做好的酵素自己根本用不完。”

面对大量做出来的酵素,黄光玲除了做环保使用外,只安排一种出路,那就是送人,送给农场和养殖场,不仅免费送,而且还负责送到家。

罗山县东铺镇小靠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赵小靠这两年收到黄光玲送来的酵素最多。他把这些酵素用来净化灌溉用水和堆肥,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做。因为有了生态环保的加持,小靠家庭农场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信任。

环保必须从孩子抓起

多年的环保公益经验让黄光玲相信,做好环保事业,必须从孩子抓起。

“孩子是最好教化的,教育一个孩子,就能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黄光玲说,“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不仅体现在环保理念上,更是一种劳动技能和良好习惯。”

黄光玲带领着罗山县生态保护协会,努力推动环保公益走进校园。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孩子们养成回收牛奶盒的习惯。

“回收牛奶盒很复杂,我们要求学生把处理成纸板的牛奶盒打捆交到学校。”罗山县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潘云说,“孩子们通过折角、剪开、洗净、沥干、压扁等程序,把牛奶盒处理成要求的标准。这个过程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坚持的习惯。”

为了鼓励孩子们坚持回收每一个牛奶盒,老师们在每次学生交来成捆的牛奶盒时,会给他们一些诸如棒棒糖之类的奖励,每学期还会授予一些做得好的学生“环保小卫士”称号。

在学校和家长的鼓励下,很多孩子不仅回收自己的牛奶盒,还会把同学的牛奶盒也带回家清洗回收。外出就餐时,大人打包饭菜,孩子们就会打包牛奶盒……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不仅带动了家长,也影响了亲朋好友。

为了更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生态循环,黄光玲发起了生态农耕教育,带领孩子们一起去农场插秧,一起挖红薯,一起堆肥,一起做酵素,一起养蚯蚓……

每个周六下午黄光玲都会在春澜湖公园组织“低碳环保二手市集”,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带着家里闲置的图书、玩具等旧物,来公园交换或者低价出售。让旧物“新生”、分享“多余”,激发了孩子们的勤俭节约、爱物惜物、互助奉献的精神。

春澜湖公园还把公园边角的一些绿地给黄光玲,让她们用生态的方式种植蔬菜。而志愿者和孩子们成为种菜的主力,种出来的蔬菜则任由来公园休闲的人们摘取。

记者手记

有情怀的环保人

□马童

11月29日,记者从早上9时找到黄光玲,直到下午5时,才结束对她的采访。记者被她全身心投入环保的情怀深深感染。

到水果店收集废弃水果做酵素,在城市道路两边收集落叶堆肥,黄光玲和罗敏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冬日的寒风里,硬生生地把自己当成了棒劳力,俨然看不出她们都是已退休的人。

她们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做完处理水果和堆肥之类的体力活儿之余,还要张罗着安排孩子们的活动,张罗着把做好的酵素送给需要的人,张罗着指导一些感兴趣的人怎样做酵素,也张罗着自己的家庭生活……

是什么在支撑着她们?大抵是环保情怀。

在记者惊讶于她们还能做这么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时,她们并不感到累或辛苦。她们还在为自己不能做更多而不安,她们希望更多的人与她们一道投入环保事业。

倘若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能够着眼于生态循环,合理看待生活垃圾,成为自然生态循环的一个单元时,那些曾被污染过的大自然就会慢慢得到修复。当有机、生态、和谐、共生……这些词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特征时,像黄光玲这样有情怀的环保人,也许就会得到最高境界的幸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