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首法”护好茶


——写在《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施行之际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马依钒

一叶茶扬名一座城,信阳毛尖茶之于信阳,便是。茶是中国十大名茶,城乃“中国毛尖之都”。茶与城的过往相映生辉,新时代的前行路上,二者更当同频共振。

如何更好地保护信阳毛尖品牌、推动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首部茶法规,应声而出!

12月1日,《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从品牌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法律责任等多维度出发,为茶乡信阳实现绿色崛起、践行“三茶”统筹、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聆听立法初心,梳理立法过程,感受立法影响,《条例》是方向与目标的明确,是力量与共识的凝聚,也必将成就茶与城的携手共进。

众望所归 为茶立法

以城为名,因茶扬名。信阳毛尖无疑是信阳最具城市辨识度的“金名片”。

回顾百年荣光,可管中窥豹。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中国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2002年,“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证明标志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2003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原国家工商总局批准;2008年,《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实施。

好山好水出好茶。信阳茶韵厚重,可上溯2300多年。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发展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唐朝的陆羽、李肇分别在《茶经》和《国史补》中把义阳(今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千百年来,信阳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信阳茶文化。

茶史两千年,荣光越百年。2023年,信阳毛尖以79.84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4年位居全国前三。如今,全市茶园面积216万亩,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已有120余万人,茶产业已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也是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重要支撑。

既有响当当的公用品牌,也有顶呱呱的种植面积,然而市场占有率和产业价值链却尚难与之匹配。恰如一根硬刺直插软肋!

阵痛远不仅此。随着信阳毛尖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攀升,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市场上假劣产品也在悄悄侵蚀信阳毛尖品牌。

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之强与弱,春茶价值与链条价值之高与低,传统技法与数智模式之守与创……当时间与空间交汇于当下,时代之问引领着发展之路聚焦于茶。

“老区振兴,绿色崛起”,茶产业护生态;“两茶一菜”振兴工程,茶产业唱主角;而在市委“1335”战略布局中,不论是产业绿色崛起、乡村振兴扛旗,还是交旅文创出彩、品质生活引领,“茶”都与之有着系统性关联和互嵌式影响。

保护信阳毛尖茶,擦亮信阳“金名片”,法治无疑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势在必行,众望所归。2022年10月,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始着手《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

“《条例》要讲清楚信阳毛尖茶是什么、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谁来保护。”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谢天学开宗明义提要求,“要让立法过程成为宣传和了解信阳毛尖的过程,成为对信阳毛尖的品质特征、加工工艺、品牌保护形成共识的过程,让立法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确保《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众智良策 开门立法

在信阳,说起信阳毛尖,人人都能说上几句。集众智、纳良策、成善法,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开门立法做到了极致。

回顾立法过程,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霞感慨尤深的是四个“最”:征求意见范围最广、时间最长、次数最多,收到反馈意见最多。

“《条例》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打破以往征求意见时间为2个月的常规,首次将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时间间隔延长到4个月。”王霞介绍,共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433条,其中157条意见建议被采纳吸收。

广泛吸纳意见,充分论证修改。除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在市直和主要产茶县区组织召开10次座谈会,五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茶行业经营主体、茶行业协会、知名专家学者等300多人参加座谈。两次委托10个县区人大常委会征求各县区意见建议,两次委托7个茶行业协会征集汇总会员意见。

立法背后,是共识的凝聚、责任的明确、路径的明晰。

关于信阳毛尖茶的定义是意见征求的热门话题。“信阳毛尖茶的定义呈现在立法中必然是一个抛开小分歧、形成大认同、追求大发展的过程。”深度参与立法的信阳市茶叶协会秘书长张久谦向记者介绍,信阳毛尖茶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各县区茶叶从外形、汤色到口感,均有差异,《条例》对信阳毛尖茶的定义引用国家标准,追求发展的眼光,赢得了广泛的认同。

品牌保护则是立法中呼声最高的重要部分。

“《条例》第二章品牌保护部分,通过规范信阳毛尖防伪溯源专用标识的使用,为区分真假信阳毛尖茶提供参考。并设定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法律责任,规定了具体罚则,让品牌保护真正有法可依、执法有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科科长曹中君深有感触。

品牌保护臂系千钧。近年来,信阳先后与黄淮四市、皖豫十市以及湖北多地市、苏州等地签署相关跨区域执法保护合作协议,加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标志品牌执法保护联盟,将信阳毛尖纳入苏州市地理标志重点保护名录。在具体工作中,曹中君深切感受到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牌保护有法可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立法是个系统工程,既要“立梁架柱”,还要“添砖加瓦”。立法中,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还带队赴湖南省益阳市和福建省南平市、泉州市考察,学习、借鉴、吸收外地茶产业发展和茶叶立法的有益经验。

历史将会铭记:2023年8月27日,《条例》在信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9月28日,《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

历时近一年,历经30多次修改完善,河南首部关于茶的法规正式诞生了!

众行致远 良法善治

坐而论之,不如起而行之。良法是始,善治为终。

“《条例》出台恰逢其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刚刚参加完信阳茶食品项目启动会,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难掩激动之情。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条例》给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很多利好,如何变《条例》为动力,激发茶产业活力、茶农合力和茶企闯市场、开发新产品、争创好品牌的热情,至关重要,“需要各级各界各部门上下联动、共同发力!”

诚如斯言,从法到治,重在执行。

市农业农村局是信阳毛尖茶保护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如何贯彻落实《条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如数家珍:“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正在起草《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编制《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为《条例》的贯彻落实细化方案、夯实基础。”

据邱常介绍,《方案》和《规划》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要求,围绕“三茶统筹”,对茶产业从良种繁育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生产方式升级、产品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茶叶品牌打造、市场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梳理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单位,抓好贯彻落实。

《条例》明确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信阳毛尖茶品牌的保护职能。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向阳介绍,从2019年以来,每年春茶生产期间,市市场监管局都组织开展茶叶市场整治规范“百日行动”,并将这项工作上升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的统一执法行动,有力地规范了茶叶市场秩序、维护了信阳毛尖品牌声誉。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信阳毛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信阳毛尖’品牌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持续加强标准建设,提高茶产业标准化水平。同时,为信阳毛尖茶品质保证、品牌保护提供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持续开展茶叶市场规范提升行动,加强跨区域保护战略合作,进一步擦亮‘信阳毛尖’品牌。”张向阳说。

文化传承是做好“三茶统筹”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信阳毛尖茶制作工艺等非遗保护,形成茶类非遗集群。2022年11月,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条例》中包含了大量有关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条款。贯彻落实《条例》,文化广电旅游部门任重道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任俊告诉记者,《条例》明确“支持建设茶馆、茶博物馆等茶文化场所”,当下,我市以茶文化场馆建设为基础,正在谋划实施复兴“八大茶社”老字号,大力推进“百家茶庄园”建设,围绕“生态、观光、文化、历史”等主题,打造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新型业态,以茶旅深度融合推动茶文化高质量传承发展。

一叶茶飘香,一座城闻名。《条例》的施行,标志着信阳毛尖茶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首法”护茶,小芽叶包含大乾坤。芽舒叶展之间,世界也会因茶看见更加美好的信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