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火 候


邢琂

火候到底源于烹饪,拟或炼丹,恐亦难考。实际上考也无益,因为古人和今人对于火候的看法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火候,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的意思,都是指烧火的火力和时间长短。

我臆想,火候肯定和吃有关。三皇之一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原始的冲动可能也是为了烤熟食物。

至于火候与炼丹的关系更无须深究,单看炼丹的目的就不言自明了,炼丹就是为了长生不老。皇帝贵胄和百姓庶人都求仙拜佛,百姓庶人求仙拜佛,图的是个吉利,追求的是“活着”,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皇帝老子求仙拜佛成天想的是彪炳史册,梦寐的是万寿无疆,不仅要活着,而且永远地活着,还要找个神圣的说辞,不是单纯地为自己活着,而是为了江山社稷活着,不是我要活,而是苍生盼着我活。这是儒家学说的魔咒。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做什么都要做出文化。火候也不例外。火候本来是厨子的活计、方士的雕虫,更准确地说是伙夫的营生,本来扯不上文化。有趣的是,大凡手艺一旦到了匠人的手里,就有了匠心,有了心思于是就有了想法,世上万事,但凡有了想法,必定能够找到办法,有了办法,就有做法。有了办法和做法,充其量还只是匠人,有了想法,才算有了匠心。有了匠心,岂不就有了文化吗?也难怪早在唐朝王士源就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火候既然攀上了文化,必然要进入圣人修为的殿堂。圣人之道乃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即中庸之道。中庸是什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圣人的话,后人对此作了许多附会,朱熹在《朱子集注》中引程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释经中最简洁的表述,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火候。文化也有烟火味,佛教传入中国,清规戒律很多,戒、定、慧那么多,普罗大众怎么记得住、做得到?超度众生必须走近众生。佛教到了慧能的时候,因为他是苦孩子出身,连字都不认识,可他最懂人性,是人哪能不犯错,一犯错就被打进十八层地狱,信佛还有啥用?所以他不再执念十恶不赦,而是教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修行的境界也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满满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完全活化成了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可见,火候既是生存之要,也是养心之道。做人也要控制住“火候”,常怀中庸之德,譬如“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始终保持着谦和包容的心态,善待你我,善待苍生,善待地球。做事要掌握好“火候”,把握时机,掌控节奏,善做善成。唯此,火候是力道,也是心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