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种双收 种出新“丰”景


□本报记者 唐 车

栽下一季禾,可收两茬稻。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72万亩再生稻再生季即将收割完毕,各地抢抓晴好天气,组织人力、机械加快收割进度,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今年,我们种的是隆晶优1212,属于再生稻。在头茬收割的时候,一亩稻子产1300斤左右,现在再生稻二茬收割,预计亩产量在500斤左右。”固始县诚信种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大海告诉记者。

以往,我市各地大多延续着单季稻种植模式。为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我市不断发动种粮大户尝试种植一种双收再生稻,从每年一茬的亩产1100至1300斤到现在两茬将近1800斤,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前些年,我们头茬再生稻的价格是湿稻子一块一毛钱左右一斤,今年再生稻湿稻子价格我们卖到了一块两毛多,效益很可观,80亩就可以挣到10多万元。”邓大海说。

再生稻是水稻头茬收割后利用稻庄重新发苗长穗,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第二茬收割,从而实现一种双收,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实现粮食增产,农户增收。

“从育秧开始到种植收获,再生稻的丰产丰收每一步都需要科学操作,精细管理。我们市农科院从2009年开始研发再生稻技术,2015年再生稻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就在全市进行推广。从近些年推广的技术上看,再生稻具有高效、高产、优质、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特点,深受农户青睐,也是信阳水稻产业化未来的方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市再生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市2023年再生稻播种面积由2018年7万亩猛增到72万亩,实现了8县2区的全覆盖。”市农科院再生稻专家刘祥臣告诉记者。

施肥少、成本低、售价高,再生稻让村民收益更有保障。如何充分利用资源让有限的耕地产生更大的效益,除了大力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和产业规模外,我市还充分利用奖补办法来提高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

记者从市农业部门获悉,2023年至2025年,我市将利用市级下达到县区的财政衔接推进兴村振兴补助资金或其他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对完成种植面积任务、再生季达到目标产量的县区进行奖补。我市各县区还将进一步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粮食大县奖励、国家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积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国家和省级相关涉农补贴和项目资金要政策许可前提下向再生稻种植主体适当倾斜。

与传统水稻相比,再生稻不仅亩产提高,而且稻米的品质更好,深受粮食加工企业青睐。昨日,记者来到了罗山县周党镇包氏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前来出售再生稻的农户络绎不绝。

“目前,再生稻二茬收割接近尾声,我们企业也启动了再生稻的收购。从农户销售的再生稻稻谷情况来看,米质品相非常好,获得了大型米企的认可。我们公司按照比市场还高两毛多的收购价格,对再生稻谷进行回收加工出售。由于近两年公司联农带农种植和收购再生稻,农户收入不仅倍增,而且公司再生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合作共赢。”包氏现代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包芳芳说。

“今年全市种植再生稻72万亩,虽然春季遭受低温,对育苗有一定影响,但是今年雨水充足,温度适宜,加之再生稻技术的熟化与科技服务的跟进,头季产量基本稳定在每亩1300斤左右,二茬亩产500斤左右,我市再生稻取得了全面丰收。”市农科院再生稻专家丰大清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