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征
深秋时节,立冬之前,月光高洁,天色微凉。11月3日晚,记者散步来到羊山新区政和街道四里景社区新申河路上,发现汇文博苑居民小区门口的一辆工具车旁边,三五位市民朋友争相购买地摊上一字摆放的萝卜、白菜、冬瓜、土豆、红薯、莲藕、生姜、辣椒……
“百菜不如白菜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记者跟菜农黄延强聊天得知,他是平桥区肖王乡人,基本上是每隔半天,就从50多里外的家乡运一些时令蔬菜来信阳城里卖。已是不惑之年的老黄一边用不算大的嗓门为前来买菜的市民形象地介绍其蔬菜,一边跟记者聊道:“家里开了个小代销点,街坊邻居大家伙儿也照顾生意,每月毛收入不过千把块,来这里卖菜一个月下来,毛收入也有个几千块。”记者跟老黄聊天得知,前几年的疫情,小代销点生意大不如前,考虑到两个儿子将来还要成家,花钱在后头……于是,今年开春后,逢农历单日子,老黄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专门收购乡邻们送上门来的新鲜蔬菜,翌日下午再运到城里来卖。这样一来,既弥补一下小代销点的收入,又增加了家里的积蓄。
坐在菜摊旁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同志接过老黄的话茬:“老黄的菜,质优价廉、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服务热情、诚信经营……尽管放心买啊!”听闻其操着满口的南阳腔,记者饶有兴致地跟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自打发现老黄今年3月在汇文博苑居民小区门口卖家乡时令蔬菜开始,居住于这个小区的退休老干部王书钦,虽是古稀之年,仍和四里景社区居民胡永祥等三五人,跟老黄约定逢农历双日子下午,来路边义务帮其从工具车上卸菜,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后,再帮老黄将剩下没有卖完的菜装上车去……实属典型的不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菜摊旁帮忙择菜的志愿者胡永祥插话:“这卖菜啊,跟做菜是一个理——一人难称百人心,十人难称百人意!”
“信阳,山好水好人更好,找个媳妇带不跑!”王老不无诙谐地对记者说,1973年转业到信阳科教战线工作,直到2013年退休,一待就是50多年了,算是在信阳扎下根了。最后,王老还专门打开手机备忘录,让记者瞅瞅他写的打油诗:“黄姓菜商,名曰延强;昼夜奔波,来往城乡;摆摊设点,择优借光;服从城管,收摊清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