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


□李傲

秋收时节,秸秆处理是水稻收割后的大问题。为有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固始县胡族铺镇在回收利用上大做文章,将丰富的秸秆资源转化为畜牧产业发展优势,推行“秸秆养牛”模式,让“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

“以往割完稻,秸秆就派不上用场了,不能乱堆,更不能烧,全部粉碎还田又影响下茬种植。现在好了,这边收割机一收完,后边打捆机就把秸秆全部捆成草墩子,拉到附近养牛场,根本不用我动手,每天还可以有近200元的收入。”查棚村村民刘金付高兴地说。

通过“秸秆回收-生物饲料-肉牛扩繁”的养殖模式,农民头疼的秸秆“草垛垛”,变废为宝成了助农增收的“香饽饽”。截至目前,该镇共收割秸秆4950吨,出动打捆机280余台。出售给养牛场后,秸秆综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升,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

“去年场里收了20万吨秸秆,1200多头肉牛的存栏,到今年9月初都吃完了,所以我们今年会加大收购量。现在干秸秆收购是400元一吨,昨天一上午就有10来户到我这里卖秸秆,每天基本上可以加工一万斤左右。”作为肉牛养殖规模位居固始县第一的广源家庭农场主李广红自豪地说。

近年来,胡族铺镇大力支持肉牛养殖业发展,陆续兴起了广源家庭农场、士海家庭农场等多家大型养牛场。通过机械化粉碎秸秆、进行饲料化加工利用的方式,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秸秆饲料来源,让秸秆“过腹还田”,而且实现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今后,胡族铺镇将在秸秆收运、加工储存、集体经济、产业引导等方面继续完善服务机制,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收与秸秆禁烧、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