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增进两岸思想文化交流的根亲桥梁和心灵平台


——试谈传承陈元光祭祀礼制的时代意义(下)

陈学文

(接上期)

其次,是维系两岸关系的亲情桥梁和血缘纽带功能。

据漳州市政协主编的《开漳圣王文化》列述:台湾人民大多自称“河洛郎”,除了少数的原住民以外,他们的先祖绝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入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台湾的。其中一大部分人的始祖就是跟随陈元光入闽开发漳州的中原将士后裔。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其后裔遍布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和东南亚。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所有闽南漳州籍(包括部分泉州和闽西、粤东籍)的人群都尊开漳圣王陈元光为共同的祖王,并誉为“漳台圣宗”。

对于陈元光的开漳史绩,许多地方志书典籍皆有所载,民间更有盛传。从中原到闽、粤,进而台湾,甚至东南亚,到处都有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尤其闽南与台湾,凡有漳籍人群居住的地方,几乎所有村社都有他的祠庙。这是海峡两岸共有的一种普遍但又特殊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又都反映和彰显出开漳圣王文化的实质——中原与闽南和台湾在血缘、地缘、语缘、文缘、俗缘、神缘等方面一脉相承,同源共本的“祖根”文化特色。

弘扬开漳圣王信仰和祭祀文化,对于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激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母体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深刻意义。

其三,是陈元光信仰及祭祀活动的教化功能。开漳史绩和开漳圣王文化,是陈元光及其部众,在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下,用中华传统文化、集体智慧和牺牲奉献精神“书写”的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人文教材与为政宝典,深刻影响着世人的道德风尚、当政者的施政理念和执政行为。可以这样说,每一次祭祀活动、每一次缅怀追思,都是“开漳圣王”信众和相关族群的一次自我教化。人们除了能够从中获得共性的心理需求,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还能“各取所需”地获取“个性化”的教益和启迪。

这使我们不能不觉得、不认为,陈元光祭祀活动,还是一个“传经布道”的渠道和平台。不过它传的是理政安邦之经、民族团结之经,布的是廉政奉国之道、国家统一之道……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能从这个人文教材和为政宝典中,找到自己的“镜鉴”。比如,我们如何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那就让我们来借鉴一下“开漳精神”:戍闽开漳先贤们在戎马生涯和开发建设实践中所创造、所形成的开漳精神,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壮士们万里赴戎机,不顾征途艰辛,环境险恶,慷慨赴征,义无反顾,那种以国家江山社稷为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崇高精神;那种烧荒屯垦、辟地扎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那种为了“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牺牲精神;那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等等,至今令我们备受感动,受益无穷。

假如作为一方官员,如何实现自己的执政抱负?开漳“宝典”中有何借鉴?陈元光认为:“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因此,他重教化,施德政,招徕流亡,安抚人心,体现了德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坚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奖励耕织,优工惠商,体现了古老的发展观;他倡办学堂,培养人才,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荐贤任能,体现了教育兴州、人才兴邦的战略思想;他在平抚啸乱中,采取分化瓦解策略,打击首恶、教化和争取多数,体现了正确的平乱方针和斗争艺术;他倡导将士们同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实行尊重、团结、友善、亲和的少数民族政策,促进了广大闽粤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历史性转化,使之和谐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和策略,仍然值得当代学习和借鉴。

其四,是开漳文化讲堂、人文教育基地功能。从漳州、闽南到潮汕、到台湾,从中原地区到东南亚诸国,每一座纪念、祭祀陈元光的祠庙宫馆,都是“天然”的开漳历史、开漳业绩、开漳文化、开漳精神的讲堂、课堂、教育基地。海峡两岸,尤其是漳台两地,陈元光宫庙间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成为“两岸一家亲”的精神桥梁和纽带。相信漳台、厦泉、潮汕、中原及海内外各陈元光宫庙祠馆,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凝聚两岸人心的特殊功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四、两岸祭祀、访亲,开心灵融通之花,结精神文化之果

人心思统一,两岸盼团圆。1988年清明时节,台湾宜兰县由开漳将士迁台后裔组成的6姓10人老年寻根团,到固始陈氏将军祠寻根祭祖。在开漳圣王像前,他们虔诚地献上特意从宜兰带来的名贵的檀香、纸钱和果品,尔后一一跪拜,一个个老泪纵横,不能自已。其中一位名叫陈曙的老者,在将军祠接待室的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两句代表两岸同胞共同心声的感言:“山高海阔,隔不断同根之念;地老天荒,道不尽手足之情。”放下笔,他径直来到院中的铁树旁,从内衣中掏出一方洁白的手帕,然后俯下身子,从树根下虔诚地捧取一抔土,放到手帕上,嗅了又嗅,吻了又吻,自言自语道:到固始寻根祭祖,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啊!现在终于由我这个84岁的人实现了!把这包珍贵的乡土带回台湾,逢年过节时让儿孙们吻吻乡土,敬以香火,仿佛回到了祖地的怀抱,亲人们的身旁。此刻,老者声音哽咽,泪眼模糊,在场的人莫不为之动容。

2010年10月,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李敖和连战授业恩师陈大络先生,在女儿陪护下第三次来固始参会恳亲,这一年他已是91岁高龄。先生是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反独求统的爱国志士,他的“声音”影响力非同寻常,因此遭来“台独”势力的嫉恨。老人感到暗中有黑手正在向他伸来,于是便回到大陆,避居于厦门。恳亲座谈会上,他以自己的亲历亲闻,满腔义愤地诉说台湾民进党当局百般破坏两岸关系,否定“九二共识”,阻挠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险恶用心和行径。当有人接着讲到立于阿里山的国民党元老、祈盼两岸统一的于右任先生的铜像,惨遭“台独”分子毁坏,头颅被砍下抛入山涧的惨状时,大络先生始而怒不可遏,继而抚胸长叹,沉默不语。稍后,声情并茂地吟诵起于右任先生的心灵悲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末了,陈大络先生倾吐了他的一桩心愿:想在有生之年,创办一所两岸关系学院,为祖国统一大业培养专业人才。我们不禁打心底钦佩这位老人“盼统”“思统”“为统”的家国情怀!老人觉得这个特殊学院办在固始最合情、最合理、最合适,也是老人对固始的厚望和重托。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固始还不具备条件,使老人未能如愿以偿。

高雄市年过半百的陈宋阿香女士,从2012年冬,到2019年秋,3次来固始浮光山奶奶庙进香“了愿”。其中第二次,阿香带着特意为“奶奶”设计制作的新装霞帔,踏雪登上奶奶庙,亲手为“奶奶”穿新衣迎新年。2019年10月25日,阿香又一次带着在台湾给“奶奶”做的新衣来到固始,为“奶奶”换上新款服装,迎接第九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阿香说,我这样孝敬“奶奶”,因为她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奶奶”,这是我们台胞的祖根认同和文化认同啊!

助力民族复兴,从反哺家园做起。1991年以来,台湾、香港、福建同胞和印尼、菲律宾等地侨胞,为固始救灾、办学和助建根亲文化工程慷慨解囊,使固始高中得以搬迁重建,使三河尖等10余个乡镇20多所小学危房变成了崭新的教学楼;使固始“根亲博物馆”、黄氏大宗祠、王审知纪念馆、苏氏蓼祖祠等工程先后得以兴建。1991年,固始遭受特大水灾,台湾同胞通过慈济慈善基金会捐款1360万元,帮助固始5个重灾乡镇建灾民新村,同时捐助了大批粮食、衣服、被褥等物。

结语:回首1978年以来,闽台同胞、海外侨胞回祖地寻根恳亲,同胞亲人们欢聚时的相拥而泣,洒泪而别时的两情依依,令人不胜感动、感慨,打心底萌誓:祖国一定要统一,一定能够统一!两岸同胞亲人一定要团聚,一定能够团聚!

固始人民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立足台海大势,胸怀统一大业,倾情倾力建设、完善根亲设施,创新办节办会理念和形式,进一步扩展两岸交流渠道,提升交流效果和恳亲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惠台政策:固始高中试办台生班,对台招生;台商工业园对台招商,惠商安商;台胞助建的灾民新村,创建台胞度假村。

如此交流互动,契合奔统,协力和平发展,共建复兴大厦,乃两岸同胞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供学术界探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