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黄琪龙家庭:与爱同行扬美德


□本报记者 韩蕾

“我们其实就是个普通家庭,只是我们一家人都热爱公益。”8月28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在浉河区民权街道白果树社区见到了刚刚帮人修完电回来的黄琪龙,“家住宝石桥附近的一位老人联系到我,说家里没电了。我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赶紧跑去帮她修一下。”

黄琪龙是一名普通的水电维修工,一家四口居住在不大的房子里,用的家具大部分也是淘回来的旧家具。虽然物质上不富裕,但是孩子勤学向上,夫妻淳朴善良,家庭团结和睦,家庭装扮得整洁、大方、温馨、舒适。“我们内心是富足的。”说起自己的家庭,黄琪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家就是根,就是幸福的港湾。正是因为全家人的支持和共同参与,才能让我在公益这条路上坚持20多年,才能让我们家在今年被评为新一届河南省文明家庭。”

今年49岁的黄琪龙是社区远近闻名的“活雷锋”,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家属院修理化粪池,自己掏钱买工具清理楼梯内小广告,为居民义务理发、量血压……并且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自掏腰包买材料,为有需要的老人上门维修水电,这一修就是20多年。

上周四中午,黄琪龙接到了家住浉河区河南路附近的李阿姨求助电话。原来,李阿姨家里的下水道外翻,影响正常生活。得知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就带着工具、材料赶往李阿姨家。下水道修好了,李阿姨感激不尽,攀谈中他才得知,自己的电话号码是李阿姨邻居给的。“李阿姨的邻居知道她家下水道坏了,又知道我经常上门帮老人免费修水电,就让阿姨联系我。”黄琪龙说,“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帮助他人,但是我内心坦坦荡荡。作为一名党员,我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而快乐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黄琪龙的潜移默化下,他的一双儿女也成了“公益达人”。

因为家庭条件不富裕,儿子黄俊熙大学四年期间勤工俭学,自强自立,同时“效仿”父亲的做法,积极去帮助别人。2022年的春节,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社区健康服务点志愿服务,对进出小区的人员严格按照“扫码、测温”进行管理,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确保小区居民生命安全。“他还会用自己弹吉他挣来的外快,买一些生活用品和我一起上门看望老人。”黄琪龙说。

女儿丁一,今年高二,经常把自己为数不多的零用钱节省下来捐给爱心粥屋。在节假日,完成作业后,她会化身为信阳市博物馆志愿小讲解员。从博物馆一楼到三楼,她对文物的典故、出土时间了如指掌,其流利的讲解受到了参观者的称赞。在疫情严格防控期间,她在父母的带领下主动参与防控工作,张贴宣传画报、帮收快递等,协助社区筑牢安全防线。

“儿女们成长为乐于助人的人,我感到很欣慰。”黄琪龙表示,“行动胜过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一家四口一起参加公益,让孩子们也能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我们一家人会继续弘扬以诚待人、崇德向善的美德,在公益这条路上携手前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